大学毕业生生涯规划缺失导致职场“通病”

更新时间:高考猫

  不愿意干“打杂儿”的活儿、自以为是、离职不提前打招呼……这几乎成为不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的“通病”,至于不少用人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将求职者的人品作为选择条件,能力要求反而退居次席。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沃建中教授却认为,这些职场新人的行为并不是人品问题,而是就业准备不充分,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领域、适合的职业。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得到真正的生涯规划。

  沃建中教授曾经对报考自己研究生的大学本科生进行过现场调查。他问:“如果今年没有考上,明年继续报考的请举手。”现场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举手。沃建中接着问:“如果明年还没有考上,后年继续报考的请举手。”现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举手。他继续问:“如果两年都没有考上,还继续报考的请举手。”此时,现场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沃建中对最后仍然举手的学生说:“你们有可能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研究生,因为你们的坚持至少说明有了既定的目标。”

  沃建中教授告诉记者,大学生毕业之前,面临着就业、考研、出国留学的选择。但是,单就考研而言,很多考生回答不出自己为什么考研。在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学生中,很多金融、会计、经济等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原因,很多是因为不喜欢本科所学的专业。其中,也有将考研当作留在大城市生活的“跳板”。事实上,很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明白自己一辈子要做什么事情。

  其实,国内大学基本都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开设职业发展课程,组织企业宣讲活动。但是,大学内的职业规划大多停留在职业介绍、岗位状况、薪资情况以及个人包装等方面,并没有根据大学生个体提供科学的发展规划。沃建中教授认为,大学生当前就业的关注点在企业规模、福利待遇、离家远近等外环境,而忽视所从事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一辈子去做的内环境。目前,90%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其专业选择也是模糊不清的。

  如今,不少用人企业放弃网络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这些求职者的简历几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似乎什么工作都能做,难以反映其特点、特长。实际上,大学生求职简历趋同化也是对自己认识不清的一个具体体现。沃建中教授表示,脑科学、遗传学研究都证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同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又存在差异。生涯规划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科学的测试发现每个人的潜能优势,明确未来大致的专业方向、职业方向。之后,在明确核心目标即一辈子适合从事的事业后,确定个人的人生发展步骤。同时,针对每个人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今年年初,沃建中教授创建的环度智慧智能技术研究所曾经接待了一位遭遇瓶颈的新入职大学生。她在一家销售企业从事文秘工作,但与经理一直处不好关系。经过测评发现,她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并且难以适应别人强加的意图。这种性格显然并不适合从事文秘岗位的工作,反而更适合做一名销售人员。随后,根据测评报告,工作人员给她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首先改善与经理的关系,每天主动与经理打招呼,渐渐缓和了与经理的关系,之后再申请转入销售部门。随后,按照解决方案中销售岗位的专项训练,她顺利通过了三个月的考察期,上个月的销售业绩已经名列三甲。

  教授表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技能问题、人际沟通问题、学习问题、就业准备问题等。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生目标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们能够找到具有自身优势的职业,学会做人、做事,没有企业会不欢迎。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