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新解读

更新时间:高考猫

时间来到二月,绝大部分地方省市已召开了地方两会,各地经济数据也陆续公布。稍早前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国民经济数据,于是一年一度的国家与地方经济数据的大讨论开始了。在国家层面,舆论乐于将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情况进行比较,而在地方层面,则仍通过GDP增长率的变化来评判各省市的发展势头。

与往年不同的是,此轮讨论被套在了“新常态”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词汇下。5月,*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及“新常态”时,针对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层面,此后,该词迅速衍生到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因此,在地方两会余热未散,全国两会已提上日程期间,笔者试从三个层面,围绕GDP这一核心经济衡量指标,简析中国的经济“新常态”。

2015,中国世纪元年?

首先看国际层面的比较。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后,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自然是GDP总量。中国GDP在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而上一次美国完成这一指标不过是在2000年,并不遥远。

图1

图2

图1各国的GDP走势是按美元计价显示,除美国GDP走势相对平稳外,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的GDP走势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尤其在19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期。个中原因很多,首先,美元汇率对其他货币在不同时期的大幅波动。最著名的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美元对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等货币大幅贬值,导致以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GDP美元计价骤增,这使得日本经济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后开始崩盘,至今仍未走出低谷。其次,七国集团也不同程度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再次则是本国国内经济持续衰退,如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但中国因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受美国主导的经济周期和汇率影响较小,加上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无论是以本币还是美元计算,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图3

也正是这二十年,中国完成了经济体量上的“大逆转”。伴随这样的指数式增长,中国在1995、2000、2005、2006、2007和2010年连超加、意、法、英、德、日,成为现在媒体经常挂在嘴边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换句话说,仅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完成了对除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逆袭。如果和金砖国家中人口、面积、独立时间与中国相仿的印度相比,1990年前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不相上下,但1990年之后差距就越来越大。2009年后,中国经济体量开始超过其他金砖国家之和。从图3还可以看出,十大经济体中,其他国家占全球GDP比重或稳定不变或下降,唯有中国,仅二十余年就从几乎微不足道转为举足轻重。

图4

因为中国众多的人口,再高的GDP被人均后,仍然很低,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决定中国仍将长期是发展中国家。不过,上面《经济学人》这张图告诉我们,中国的人均虽然还很低,但正因为庞大的人口,人均每增长一点,体量就会急剧增加。去年从年终到年末,媒体持续关注的一件事就是,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GDP在已经超过美国。岁末年初之时,美国经济学家J.斯蒂格利茨更是惊呼,将是中国世纪元年。经济总量崛起的同时,中国也在逐渐强化在世界舞台上话语权。从2001年与的两次APEC会议中方迥然不同的表现,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变化。不妨做一个大胆预测,当中国经济体量赶上美国欧盟之时,中国的经济话语权在世界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马建堂公布国家统计数据的后一天,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度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次于美日,言下之意成为中国资本净输出元年。这将对全球金融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分析称,未来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力度将越来越大,中国作为资本净输出国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让西方国家倍感压力。依托高铁、核电、码头等大型基建项目,中国在海外投资攻城略地,西方难免觉得中国在各领域抢了饭碗。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也力压美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如果说2001年加入世贸前“引进来”是主线,那么从开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将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意义非凡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