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心得体会1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法官是法律的践行者,法官的事业是神圣的,带着对未知事业和未来命运的探求,法官需要执着于公正的事业,坚守正义的责任,才能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权威不是靠威权来获得,而是以司法公正来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在每一起具体的纠纷中寻求事实真相,公正适用法律,妥善解决争议,始终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昭示与阐述法治精神。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才发现一切都显得那么艰辛和沉重,尤其是处在矛盾纠纷的最前沿、面对基层群众法治理念缺失的现实,理想法官的真实影像略显模糊而抽象。刑事法官不仅仅惩恶扬善,还需要“治病救人”,在从重从快与宽严相济之间,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民事法官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磨破了嘴唇,说哑了喉咙,只是希望能用法律的温情化解当事人心头的坚冰;执行法官为了查找被执行人和可供执行财产,餐风饮露、千里追踪,可有时仍需应对不明真相者的辱骂和围攻。面对过数不清的愤怒与微笑、激动与无视、赞美与恶言之后,渐渐地豁然、坦然、释然,也渐渐清晰地明白,现实并非是梦想的对立面,对现实不满,要么适应,要么改变,唯独抱怨无用。现实是梦想的踏脚石,将现实踩稳,逐梦的路才能更加坚实。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呈现高发态势,一些心怀不轨之徒,利用法律漏洞,恶意串通、虚构证据、捏造案件事实以期获得非法利益,不仅严重挑战司法权威性和公信力,干扰正常诉讼秩序,还严重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记得2013年下半年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起诉标的为170万元,被告系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立案受理后的第二天,原告就急匆匆地打电话来说因为资金紧张,防止被告潜逃,能否尽快处理此案。考虑到当事人第一时间反映的情况,我便立刻组织原、被告双方到庭。当天双方均如期而至,我便对证据原件、交款细节、资金来源、借款用途等一一进行法庭调查,但在连番询问后原被告的回答却出乎意外得相似并且双方均催促尽快出具法律文书。当事人之间借款金额较大但争议不大,却很容易达成调解协议。出于职业习惯和敏感性,在做完调查笔录后,我马上打开法院系统查询了涉案当事人的关联案件,却意外地发现本案原告居然曾经因为容留他人吸毒、卖淫罪被判过有期徒刑,而被告作为法人的所在公司已在各法院有多起被执行案件。再仔细想想双方均陈述170万元均系现金交付、原告对资金来源陈述模糊、在大额借款未通过银行流水的情况下对交付过程含糊其辞,本案确实存在诸多疑点。情急之下,我马上向领导汇报此案,第一时间固定双方的陈述,并在庭后将本案材料移交检察机关。经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通力合作、联合出击,原被告双方均对虚假诉讼的情况供认不讳,最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了拘捕。说实在的,对于漏网之鱼的处理大快人心,实足让我这个只办理过民商事案件的年轻法官过了把“侦探”瘾,职业荣誉感随之油然而生,但感受更鲜明的是作为一名法官所肩负的使命和重担。
法治就像一颗闪亮的明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法治亦如一缕春风,引领我们清砺前行。是的,法治之路是一条挣扎、探索之路,但更是一条希望之路。在这条路上每一名法律人都是真正的战士,以法为枪对违法犯罪宣战、以法为盾为遵纪守法护航、以法为旗向中国梦冲锋。
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心得体会2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影响党的纯洁性,削弱党的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问题。理想信仰的开关是总开关,理想信仰的滑坡是总滑坡。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解决某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刻不容缓!
一、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及其原因
信仰是主体源于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理论、价值或人格化的神灵等)的极度信服,并视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为自身精神寄托的思想活动过程。一般而言,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信仰作为人生的价值导向和心灵归宿,为自身的行为实践设置活动尺度和价值标准。对于个体而言,科学信仰的确立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精神属性的发展,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其奋发图强的不竭精神动力。对于一个组织来讲,科学信仰是统一思想的强大凝聚力,组织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表现之一是信仰的冷淡化。过去存在将人民领袖神化和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弊端,改革开放后在对此反思过程中,一些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理性地批判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国际国内“马克思主义破产了,*失败了”的鼓噪声甚嚣尘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少数党员干部无所适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逐渐模糊和冷漠淡化。表现之二是信仰的神秘化。有的党员干部陶醉于风水迷信、宗教神学。马克思在谈到工人政党对待信仰的态度时,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工人党则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一些号称唯物主义者的党员干部,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反而对佛祖上帝顶礼膜拜,咄咄怪事,令人警觉!表现之三是信仰的功利化。把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视为一种信仰,把职位的升迁当成人生的最终的目的,把金钱的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信仰物质化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堕入金钱权力崇拜和商品拜物教,被物欲所主宰。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失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背后蕴藏着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影响
马克思指曾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马克思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双重特性:其一是市场经济正面效应,使社会发展由“人对人的依赖性”转变为“人的独立性”,这与自然经济相比是一大进步。其二是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即市场经济中的“人的独立性”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因此人依赖于物,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就表现为拜物教,即商品、货币拜物教。其实质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了自己,人异化为物(商品、金钱)的奴隶。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消极效应,必然会反映到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来,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就会对信仰造成冲击。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少数党员干部把它移植到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冲击着执政为民的宗旨,使党内政治生活沾染功利化的色彩,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商品化,在党性原则和个人利益的轻重取舍上走入误区。
(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越来越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向前发展,现实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当初所提出的某些具体观点、具体结论有了一定的甚至巨大的差异,例如,关于*革命同时在各国胜利、暴力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唯一途径,*社会只能搞计划经济、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等等。少数党员干部由此产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事实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要是科学理论,就在于它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符合客观实际。由于人类认识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科学理论的某些个别观点和具体结论需要不断补充、修正和完善。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切科学理论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指出:“绝对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造成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书唯上,思想落后于社会发展,盲目维护被实践证明是过时或错误的个别观点和论断,消极对待甚至抵触社会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正如*曾对当时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尖锐批评的那样:“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发展性相对立,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否定其基本原理,把*与其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割裂开来。以上两种错误认识都会导致党员干部怀疑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造成理想信仰动摇。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潮的冲击
苏联东欧高度集权的旧体制,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腐败严重,使人民对*制度失去了信任和支持,导致政权更迭。苏联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潮,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在经历多次的经济危机后,不但没有“垂死”,却仍然继续发展,这在客观上必然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旗帜鲜明地表明:“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无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但是有些党员干部不懂得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人类历史长河中*发展的暂时挫折,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甚至否定。
(四)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和复杂,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并存,以“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冲击和侵蚀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使社会的一切都在经历着解构与重建的痛苦,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在从旧秩序向新秩序的摇摆和迷惘之中寻求新的方向和秩序。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结构的重组,旧权威的流失,新权威的缺位,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得人们变得怀疑了,焦虑了,迷惘了,从而出现信仰危机。
(五)*存在的复杂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实现“时空压缩”式的发展:用短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经历的蒸汽技术、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四次技术革命的历程。时空压缩式发展带来的正面效应是,使我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时空压缩式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把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中不同阶段产生、不断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生态失序,以复合型、压缩型的形式集中到了同一时空当中,使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和严峻。同发达国家相比较,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它既包含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也包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内容。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三个本来属于不同时代的东西,实际上是被聚集和压缩到了21世纪初这同一时空之中,使*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城乡区域差距扩大问题、环境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腐败问题等,冲击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价值观。
(六)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观原因,就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任何信仰的产生和巩固,都要依赖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种学说或者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一些党员干部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轻视甚至蔑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有些党员干部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解,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知识去掌握,而不是当成行动的指南去运用,从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缺乏信心”。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缺乏,观察社会问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因此不能正确对待社会转型暴露的问题,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导致理想信仰的动摇。有的看到有些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就认为公有制不行了;有的看到一些人一夜暴富而心态失衡,产生攀比心理;还有的看到党内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就对党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有钱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这些负面心态导致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崩溃。
二、治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的对策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行动的精神价值依据。*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曾多次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党员干部信仰建设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现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一般都有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学历,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缺少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列宁指出:“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7]P27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是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通过学习,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博大精深,闪烁着经典作家的智慧光芒,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1884年,恩格斯在致福尔马尔的信中就指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列宁也曾告诫大家,要花些时间多读几部马恩著作。有人认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有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嫌疑。实际上正是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给破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说:“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学习经典著作不能期望眼到就懂、一劳永逸,必须坚持不懈,用心领会。一要坚持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要坚持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本领。三要坚持学习和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到与时俱进。党委组织部门要建立各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档案,健全学习的长效机制。
(二)增强*的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刻变化,多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新生与腐朽、正确与错误等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稍有松懈,主流声音就会被压制,甚至阵地丧失。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有益熏陶,让科学的思想理论、先进的文化观念占领思想阵地。另一方面要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尽可能发挥最大限度的正面影响,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在文化问题上,提倡“和而不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倡各种文化优点的互补和融合;在意识形态层面,采取‘不破不立’的态度,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错误思潮应当进行理性的批判。
(三)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制约政治信仰。人们之所以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由于*按其本质来说最终优越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达,共同富裕,政治民主,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的优越性,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最根本的条件,舍此,对于理想信仰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正如*所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快速发展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本身,也是理想信念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要拿事实说话:用综合国力的增强、群众幸福感的提升来证明*的优越性,从而使党员干部坚定对*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是最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四)深化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治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呼唤深化改革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信仰的确立机制上,现在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党员干部信仰的自律性尚未普遍建立起来。信仰形成的特点是内在的主动性,而信仰确立及巩固,离不开对信仰价值的理性把握。科学信仰的形成,是信仰主体内心是与非的斗争过程。要扬是弃非,必须要首先知晓孰是孰非。“重才轻德”的偏向,阻碍了党员干部对信仰价值的正确理解,制约着对是非善恶的理性认知和内心是非斗争的自觉性,从而导致党员干部信仰形成的放任自流,严重削弱其信仰的主动性、自律性。由于存在买官卖官、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等弊端,党员干部对于职位升迁存在可预见性低的情况。事实上人们往往在遇到不确定性决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或预测结果的风险性,就会产生诉诸迷信办法来预测未来的动机。这就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选拔任用党员干部,通过群众评议、实绩考核以及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来决定,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那么,在党员干部人事任免、职位升迁,所有候选人都能明确地知道他们是否会成功,被淘汰者也知道今后应当如何去努力,那就有利于减少党员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动机。
(五)强化对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的监督与管理
坚定信仰的形成与巩固,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问题的监督,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强化监督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信仰监督,可以激发其确立科学信仰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信仰内化的重要环节。丛福奎遍访全国名刹古寺,家中摆设佛堂神位,可是为何长期无人问津,无人制止,引人深思。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做到党员干部的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不仅监督八小时以内,也要监督八小时以外。党政机关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科学决策,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坚决与腐败等严重败坏党的威信的丑恶现象作斗争。民心向背事关政权的存亡,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也是增强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基础。
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心得体会
去年分配岗位时,检察长说,我和周志兵很幸运,正赶上益阳司法腐败系列案的侦办时期。周志兵上班第一天被安排出差,我上班第三天被安排出差。那时,我对出差还没有概念,只知道作为新人,一切服从安排。随着对反贪工作的渐渐了解、熟悉,我知道了什么是“异地交叉办案”、什么是“侦查一体化”,也是在参与办案的过程中,明白了异地办案、侦查一体化的意义。要破解人情案、关系案,异地交叉办案可以消减来自人情、权利的干扰,确保侦查工作依法进行。要提高侦查整体效能,侦查一体化可以有效整合侦查资源、上下协调一致,形成反贪反渎打击合力。我曾很自豪的想,反贪反渎干警不怕得罪人的精神,正是我心中一直追求的正义之道。这种价值认定和内心确信,应该是检察人员能够真正做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源泉!但我却还不知道,选择了维护法律尊严,检察人员的肩膀就留给了检察事业!
是在国庆节后,没看到反贪局里同事的身影,才知道他们整个假期都在办案,盛局的休假计划被迫取消,年纪最大的李书记也坚守在办案一线,还有那几位即便与家人在同一座城市也没时间回趟家的年轻干警。我加入的时候,案件正处于攻坚突破阶段,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异常紧张,连续熬夜后的结果是身心俱惫。我问一位同事:“你家的小朋友一定很想爸爸了。”他说:“如果不是因为对党忠诚、对领导人信任,谁愿意这样拼死拼活的干!”我知道,也许我还没有资格说我也有过支撑不住的劳累,因为在身体有病仍坚守岗位、爱妻有孕却无法亲自照顾、子女成长却难以陪伴的几位领导和同事面前,我的经历还太少。他们对父母和亲人的亏欠,是我不能想象的。检察人员选择了追求公平正义,青春年华便献给了检察事业的山高水长!
我还记得那部微电影《批准逮捕》,剧中,检察机关内部就是否对犯罪嫌疑人王某批准逮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分管侦监的副检察长亲自到现场调查取证,从疑点入手,证实了犯罪嫌疑人王某是刑讯逼供后被迫认罪。面对公安机关“缺什么补什么”的请求,这位副检察长回答:“批捕有批捕的标准,咱们还得靠证据说话。”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段精彩的对话,但我看到了这位侦监人回答时坚定的神情。我知道,这部电影只是现今检察系统的一个缩影,我们的侦监人员也同样有着不惧权势的魄力!人民和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责,“重证据、不臆断,重人权、不擅权,不为一时政治之权益而弃法治与公正”,忠于宪法和法律,是我们每一位检察人的神圣使命!
今天,我们谈司改,1919年五四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抗争,都已变成一种文字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1978年恢复重建人民检察院这件事距今并不久远!老一辈检察人为推进中国法治进程而做的努力,依旧清晰!这份对我们青年一辈的鞭策和激励,依旧给力!
然而,当我们今天在反复强调着依法治国、规范司法的时候,我们对法治的理解是否一次不同于一次?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加入了法治的队伍,壮大着法治的队伍,法律人齐心协力,奋勇不屈,共同传承着法的精神,共同建设着法治中国。因为,历史和传统一直离我们很近。我们并没有忘记“人民检察的‘老祖先’”何叔衡、我们并没有忘记“连任三届后主动辞职”的张鼎丞,我们并没有忘记“以法为剑,剑指贪腐”的陈运周……
杰出的法律人在陆续离去,他们留下的赤诚之心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今天,我也想问一句,前人的期望,我们是否能够坚定执着的担当起来?
我没有答案,因为我愿长久地去寻找答案。检察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让我明白了责任的意义。我不再渴望迅速成长成熟,而是思考如何在自己还血气方刚的年纪,便能坚定信念,忠于信仰。
于是,我也更加地喜欢检徽。鲜亮的五颗红星,在一代代检察人心中发热发光!坚固的盾牌,笃定了一代代检察人的心志!前人未完成的梦想,还有更多的检察人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