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猫 > 中国梦 > 列表

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二)

更新时间:高考猫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改进政府定价管理,持续推进水、气、电、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

大力推进财税改革,合理划分省级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省与市县主要事权项目清单,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科学、高效、透明、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

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农村信用互助组织等普惠金融,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互联网金融、财富金融等金融组织,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建设,切实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发展绿色金融。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加快“信用山东”建设,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建立完善诚信体系,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覆盖全省各行政区域、涵盖所有信用主体。

三、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构筑均衡融合新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紧紧围绕*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一)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建设,完善规划对接、政策协同、产业协作联动机制,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促进区域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科学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推进“四区三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海洋经济聚集区,在创新发展上实现率先突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推进临港产业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加快未利用地开发步伐,做强高效生态经济品牌,抢占生态文明建设制高点。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支持济南建设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省会辐射引领,加快区内各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推动区内各市协同发展、一体发展。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邻边经济新高地和全省重要的增长极。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交流合作。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体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黄河经济带建设。切实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强化城市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创新能力支撑。积极稳妥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土地、财税等制度改革,完善居住、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以及其他农村地区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后的市民化。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地下综合管廊、防洪防涝、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城乡危房、城中村改造力度。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城镇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新生中小城市。加快推进撤县设区(市),稳步推进乡镇合并、镇改街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健全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道路、照明和住房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暖,基本解决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问题,保护传统特色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同质。

(三)加大陆海统筹力度。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推动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

优化海洋开发布局,编制实施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海域主体功能,合理有序开发海洋空间,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深远海发展战略,打造全国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优化海洋科技、教育、人才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海洋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特种船舶研发设计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透明海洋”工程,重点在海洋监测、深水技术、资源开发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建设海洋智库,组织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强化海洋经济体系建设,构建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加快发展远洋捕捞、渔业深加工等现代海洋渔业。壮大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洋化工、海洋工程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沿海和远洋运输,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推进海洋文化、海上体育和海岛海洋旅游融合发展,建成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挖掘阐发齐鲁丰富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加强文物、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新型智库。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提高山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我省地处海防前沿、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完备、双拥工作扎实的综合优势,把国防需求充分融入经济社会整体布局,把经济发展实力转化成国防实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富国、强军、惠民相统一。

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军地之间需求对接、布局统筹、战略协调、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集成融合,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构建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利用军地科技资源,共同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平台,以天空海洋、信息网络、核能应用、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强化技术攻关,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军民两用技术。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以大功率发动机、大型工程装备、特种车辆、高性能精密计算机、先进仪器仪表、智能制造、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战略性军民融合产业,对接军品需求,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步伐,推动民品升级换代,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共赢。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按照国防战备标准,兼顾军事和国防需求。

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军需供给、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人员安置等保障服务社会化水平。

以古镇口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省。

(六)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功能完善、立体衔接、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综合支撑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速铁路网,完善高速公路网,实现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推动全省城际间快连快通;推进沿海、内河港口布局调整与整合,促进港航一体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内河航运能力,建设现代化港口群;完善机场规划布局,增开洲际直达航线,大力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力。加快交通运输大通道和枢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统筹推进引调水工程、大中型水库建设、雨洪水资源和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展现生态山东新形象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立省、绿色惠民,走人民富裕、齐鲁富强、山东美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的结构布局。

严格按照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科学划定工业、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各类开发活动向存量调整、内涵提升转变。有序有度利用自然,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划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控措施,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明确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二)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强资源环境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

实行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倒逼机制,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产业化步伐,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综合利用。

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发展高效清洁煤电,扩大清洁能源消费,安全发展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科学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普惠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外电入鲁”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能源开发。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推广绿色规划设计和绿色生产制造,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发展绿色采购、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动形成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美好家园。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重点防护林体系。围绕重点流域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带(区),实施地下水保护、超采漏斗区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为重点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实施塌陷地整治和恢复工程,分年度减少煤炭资源采掘量,切实防止产生新塌陷。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积极推进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切实保护滩区环境。

健全覆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监测网络,及时防控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完善安全防控体系。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逐年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综合治理。加大系统治理力度,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强沿海沿河环湖污染源治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固体废弃物处理,强化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应急处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探索建立绿色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制定修订地方法规,完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规范开发行为。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阶梯价格制度。

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差别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五、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

(一)优化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格局。以东部沿海和战略支点城市为先导,全省合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交汇重要枢纽、中日韩深度合作战略高地、环渤海地区开放发展重要门户,推动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积极参与国家对外开放陆海大通道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更好地发挥省州合作机制等多双边机制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友好省州关系,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山东与港澳台合作交流水平。

支持东部地区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支持中西部地区实现突破、跨越赶超,推动资金、产业、产品、技术、管理、人才等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二)加快外经外贸优化升级。坚持质量效益导向,优化市场布局和贸易结构,增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巩固、提升、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自主出口品牌和境外自主营销网络建设。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