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表范文6篇

更新时间:高考猫

篇1

10月1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聆听了张海玲老师执教的《加法的验算》这节课,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 老师能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学生需要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课件出示此情境图后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自己列式解决了,接着老师提问:“你们的计算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最后引出新课??《加法的验算》,再让学生分组交流体验验算方法:如验算的方法有用183-135=48;183-48=135;48+135=183来验算,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突破难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表范文6篇

2.老师非常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验算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环节上)。

3. 教学环节紧凑,准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在老师创设环境中先提出数学问题而后轻松学习新知的。

4. 老师非常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等。

5.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多元化,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鼓励。

在听的过程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引入新课题时,由于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可能会说不出“验算”这个词来,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生把一套运动服和鞋的钱计算出来后就用课件显示教材中小精灵的话: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正确的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大约2分钟后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口算再算一遍、也会有学生这样说:我在草稿本上再计算一遍……这时老师就可以说:对!你们的方法很好,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就叫做验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研究有关“加法的验算”,大家有没有信心!

2、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从四道题中任意选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或者分男女两组各做两道题后到视频展台上展示。(让1?2名学生重点讲一讲他是怎样验算的;如果四道题每个学生都做并且验算的话会用去很多时间而影响后面的进程。)

3、板书验算方法时可以不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当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时,教师直接这样板书出来:①183-135=48;②183-48=135;③48+135=183再让学生在下面和同桌互说,比如生1说:“我是用183减去135看它是否等于48的……

4、练习设计虽然有层次性但形式有点单一;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将练习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谁是验算大师、智慧大门我来开等形式。

总之,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汲取的一些好方法,将其也要尝试到自己的教学中,力争使自己也有一个提高。

篇2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加减法的验算,加强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和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以前的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在新课标中则采用了加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陆老师尊重教科书的编排要求,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利用教材设计了两幅买东西的情景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机会,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吸引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愉快的合作。

贴近生活的教学和快乐的学习是我对本节课最深的印象。就拿加法验算教学来说吧,根据教材主题图给出的生活情境:妈妈买一套运动服138元和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要多少钱?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引入加法的验算教学。整个过程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林老师先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验算虽然初次接触,但是许多学生因为有生活中检验的经验做积累,有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很快找到验算的三种方法,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自己的探究中得到结果,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中林老师充分实行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教材,组织好教学,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如果要求“一套运动服和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135+48=183元),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在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外,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那么,这一道题怎样验算呢?请各小组讨论。在各小组讨论时,林老师积极到各小组了解讨论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个别差生的学习情况,参与他们的讨论,多给他们学习机会,让他们多想、多讲、多练,发表意见的空间,最后由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讲授例2的时候,同样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教学,营造课堂气氛,给学生两次合作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机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

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纵观整个展示课,我感觉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反思整个展示课,我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下面以宁晓英老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我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优点:

1、注重实践,形成概念。

宁老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老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学生学的主动, 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

1、老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老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对比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在教学“封闭”概念时,老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而没有设置对比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篇5

一、创设选择的空间,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的精神状态真好!看来平常的饮食不错。你们喜欢吃鱼还是喜欢吃肉?我们现场调查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接受老师的调查呢?

(选择一个热情高的小组进行现场调查)

师:在调查之前,老师要请同学们听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明白了吗?(学生清楚要求后就让学生作选择)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喜好通过贴姓名条的方法告诉了大家,那现在你能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这几中选项的人数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数纸条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几张姓名条?这么说,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了?(生质疑:这个小组只有10人!)

师:假装数一数,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来的3人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就再和同桌讨论。交流反馈,得出原因为有3个同学两样都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这组同学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类?(生1:两类,喜欢吃鱼,喜欢吃肉。生2:三类,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教师板书。

2、重新排列

是: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学生上台指。)教师在一边继续问: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真能干,通过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这些数据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老师怎么数数有6(学生说的人数的2倍)人?(生:每人有两张名字,重叠了,应该是3个人)

师:哦,原来有3个人名字重叠了,那这3张姓名条我们如何处理?(生: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拿!(学生上来拿走3张重复的。)

4、画集合图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吗?

师:人数是弄清楚了,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指一指哪些人是喜欢吃鱼的?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欢吃鱼的是哪些人吗?学生再指。老师在一边用黄颜色的笔把喜欢吃鱼的纸条圈起来。

师:老师用黄圈把喜欢吃鱼的人圈起来,这样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呢?那谁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喜欢吃肉的有哪些同学吗?

5、各部分的意义

师:在红色圈里的是表示喜欢吃什么的同学?在黄色圈里的呢?生:略

师:有了这两个圈和原来对比一下,你觉得怎么样?生:略

师:中间部分表示什么?除了这种两样都喜欢的情况,还有一些同学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

6、掌握算法

师:现在,你能看着这张图,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这一小组的人数吗?生:列式计算师生反馈交流,理解各计算方法的意义(略)

篇6

教学重要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懒洋洋、大灰狼”等一群小动物动画形象。

师:小朋友认识他们吗?

生:认识。

师:这些小朋友他们还想看咱们小朋友谁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好哦,待会他们会有礼物送给咱们。

二、出示动画:懒洋洋,展示问题:这盒蛋糕有多少个?

师问。

生自由答:20个。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4个一组,4个4个数。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直观图片。

三、师:咱们别的同窗呢?你们怎么数?

活泼笔作练习(在一张印有20个圈的纸上画出自己数数的方法)。

同桌交换评议。

指名展示。

四、学生将各自思路进行汇报,例举种种不同的圈法(穷尽其圈法):

一组5个 一组4个 一组10个 一组2个 一组20个

教师板书:4个5 5个4 2个10 10个2 1个20

其间,有学生提出每三个一组,余下两个一组。

师:你看这样行吗?

生:这样不行,因为不一样多。

五、让各种类型数法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法成果。

类别相同的同时展示给大家看。

六、练习,课件展示

生自主练习。

师指名答。

课件展示学生数数思维过程。

七、情境设置

几个小动物的学习利用情况断定(课件出示情境图)。

懒洋洋说:2个4应当是4×2。

大灰狼说:4组2和两组4都是表示2个8。

学生出示手势语(不作声)。

手势:拇指+食指作“√”状,表示精确的。

两个食指相交作“×”状,表示过错的。

八、完成课本练习(共三道)。

其间,有学生提出“可以斜着数”,师提醒:今天我们学的是几个几,你这样行吗?

九、情境练习

洋洋他将送18根棒棒糖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一样分,又不能有剩余,可以怎么分?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

师要求:

1、看看谁想的办法多?

2、音乐开始大家就开始,音乐停大家就停下来。

播放音乐,生开始做练习。

汇报。

师要求:看谁说的多,但别人说过的方法大家不能重复。

十、出示课题

《各人眼中的20》。

十一、小结。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本节课的设计分成了“直观感知------探究规律--------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四个层次,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提供有趣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利用一切机会创设学生探究创造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多次反复实践,使他们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从日常生活中,探究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下面就沈老师的这一节课作如下的看法: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小胖小巧小亚和小丁丁四人数鸡蛋作为情境,引出了各人眼中的20各种不同的数法。各人眼中的20有不同的分割方法,能否先请学生自由发挥,然后上台说一说,并把他圈的方法在黑板上摆一摆,让其他小朋友能够直观清晰的看到。在说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强调说出“我是几个一圈的,圈了几次,表示几个几”,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复不停地动口操练,我相信,只要学生会说,他必然就会做。学生汇报时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图表示几个几,加法算式一一对应,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知道个人眼中20的共同小秘密,不管哪种数法,每一份都是相同的,就能用几个几来表示。

最后的总结让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方式,这样就能有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注重孩子有序思考的培养。

2、通过学生用双色片动手摆一摆6引入新知,一年级的学生非常乐意动一动手,由此引入不但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2个3和3个2的不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想学习今天的知识。但在这个环节处理中,张老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2个指的是什么,3指的又是什么,因此对后面的说一说造成了一些困扰。

3、练习部分设计的习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对于习题不但不感疲劳反而觉得富有挑战。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小学6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多篇】

1篇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的其他课型,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王老师的这节课是起始入门课,并未讲复杂情况。而且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这个原理,王老师除了使用课本的例题外,还增加了三个对比的由易到难的例题,如鸽飞笼就是简单的,而扑克与花色就是复杂的。通过这种有坡度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对比,掌握规律就容易多了。这节课导...查看更多

2、小学一年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4篇

1篇一、情景引入小朋友,你最喜欢看哪些动画片?(蓝猫、天线宝宝)我也很喜欢看蓝猫。电视里每天晚上几点钟播放?(8点)8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二、认识钟面这是一个钟面,哪根针是时针,哪根针是分针,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钟面上还有些什么?(1?12,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许多大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大格里面还有小格,看见了吗?待会儿我们再仔细研究。现在谁会用这个钟面拨出8时?...查看更多

3、小学数学教师优质听课笔记记录及评析二篇

篇一:科目:数学年级:五年级授课者:张尊敬课题:方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二、 介绍天平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查看更多

另外,教学设计中既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慢慢体会知识的由来,不知不觉中掌握所需学习的数学知识,充分融入了二期课改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