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鉴史问廉千秋之评观后感

更新时间:高考猫

【第一篇】

《鉴史问廉》火了,但绝不是“不明觉厉”,而是有其必然因素。我认为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扎紧制度的笼子

《鉴史问廉》告诉我们,制度反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更是公慎用权的前提和基础。

监察、刺史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政治体制下的重要“防火墙”。独立监察、依法监察,极度压缩了权力的寻租空间,为官员的依法施政、清廉执政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一方面,从事监察、刺史的官员是经过千挑万选,从德行、才能等多个方面综合考核严格选拔出来的,他们往往是直吏、循吏、能吏的代表。另一方面,国家法典从制度上保障了他们依法监察的权力,手握重权,尺衡天下,有着代天子以察四野的意味。

无论是体系严明的《唐律疏议》,还是震慑四野的《明大诰三篇》,都是制度化反腐的典型。但是,制度的灵魂在于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言压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即使有了制度也同样不能起到作用。

二、传承文化的基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因此,反腐的根本措施在于扭转人内心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反腐是刮骨疗毒的根本与核心。

《鉴史问廉》中所展示的廉洁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存,博雅与通俗并在。《赤桑镇》《杨家将》《四进士》《砸玉碑》等廉政剧目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便源自人们内心浓厚的清官文化情结。流传千年的廉洁文化渗透在人们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文化血脉中,绵延不息。

三、筑牢道德的藩篱

做官先做人,官德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忠诚、干净、担当不仅是吏治的规则底线,更是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坚守的道德操守与社会良知。

包拯,寄予了老百姓太多的情感与希望。铁面无私,正大光明,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执一砚归的清洁无私,怒铡包勉的大义灭亲,陈州放粮的明察秋毫,阻打銮驾的公正执严,直放中门、畅通上访的爱民情怀,将他推上了清官为政的制高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的岳飞,都为人们在道德取向上树立了丰碑。

《鉴史问廉》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廉政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当前反腐败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弘扬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正风反腐是政治生态的净化,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社会存在一些腐败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以腐败为耻。所以,反腐也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进行着的博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过节不送礼、办事不找人,当正气占据了上风,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也就没有了市场,公正、诚信、廉洁等社会价值观才能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早日取得压倒性胜利。

党员干部需要法治思维,也需要德治内涵的滋养。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道德的雷池同样不能逾越。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之八德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基因密码”,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供了丰厚土壤,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做到自醒醒人、自达达人。

“不敢腐”、“不能腐”靠重典和制度,而“不想腐”要靠文化。目前,随着中央布局、各地“落子”,打虎拍蝇硕果累累,形成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为“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若要实现“不想腐”的终极目标,除了“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文化之力不可缺席。廉政文化应如春风化雨,滋润党员干部的心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必须将传统思想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提炼出新的廉政文化。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坚持廉政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焦裕禄、杨善洲、史来贺等我党优秀模范的精神,强化党性锻炼和宗旨意识,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新的内涵,通过提炼升华,形成富有当代特色的廉政文化,才能为实现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二篇】

众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竟然没有一个字,这位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女皇,给后人出了一个哑谜。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无字碑让我们能感受到,武则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名。历史是公正客观的。清名与骂名,历史自有评判,也会铭记。我认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个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权倾朝野,积累家财富可敌国,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极为煊赫。但他们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因而他们的风光是短暂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他们身后必将骂名滚滚,遗臭万年。南宋奸相秦桧在位时,贪污受贿,私通敌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他的铜像也永远的跪在岳飞的墓前。据记载,后世一个秦姓学子游历风波亭,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骂名影响,竟至于斯!明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横征暴敛,残害忠良,竟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全国各地官员为其建立生祠。生祠没有延长他的福寿,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骂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这句诗意味深长。很多人虽早已故去,但他们没有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他们的光荣事迹一直为后人称道,他们的作为造福一方,影响深远,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清名流芳千古。战国时期,淮河支流史河经常泛滥,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传至今。唐朝的韩愈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当地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办学堂,教化万民。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将潮州的小山改名为韩山,树林改名为韩林。苏州的苏堤是人民纪念苏轼而命名,钱清江是当也地人民为纪念“一钱太守”刘宠而更名……像这样留下清名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能真心为民,造福百姓,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有句话说,计利当计天下利,留名需留万世名。不仅要留万世名,更要万世清名。而今,我们党员干部切实践行党的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党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像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沈浩、牛玉儒、杨善洲……他们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即使在经济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事迹依旧激励每一名党员,他们丰碑永立,万古长青。他们的清名永垂不朽。

雷锋同志说得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句话应成为每一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人,留一个让后人敬仰的万世清名。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冰山上的来客电影观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靠自己观后感

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5篇)

党员干部看鉴史问廉观后感

2024最新鉴史问廉群众路线观后感

机关单位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400字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