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猫 > 读后感 > 列表

读学记思课改

更新时间:高考猫

读《学记》思课改
青浦一中 沈玉莲
《学记》开篇处即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充分论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性。但是,身为一名教师,从教数年来,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一个徘徊、迷惘的我,似乎尤其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洋思归来,践行课改,重修理论,似曾相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兵”教“兵”等等??不就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吗?人们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呢?其实今人的很多主张,我们的睿智的先人们早就提出过了。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又翻开“冷落”已久的“故纸堆”,重温经典,也重温经典的教育思想,拂拭心灵的细尘,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说的真好,学生要学知识、学能力,更要提高思维的品质、为人处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坚韧之志,有博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要的“好学生”,也是真正的合格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学校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学习之,践行之;精学之,博采之。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才是健康、聪敏、有修养的学生。我们不该再紧紧拘囿学生于课堂,是该把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我们更要学会指导好学生安排课余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那么,在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有质量地进行课堂教学?这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现在教师本身的教学压力大,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其可能地多塞点知识给学生,而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学生厌学;老师也是吃力不讨好。如此僵化、机械、教条的教学,不仅是作为教师的悲哀,更是对武术莘莘学子的摧残。
换言之,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明白。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要督促勉励学生,但又不能强制压抑他们;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可以提供现成答案给学生,他们才能独立思考,使其智能得到发展。
这不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吗?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变成教学中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成长中的“促进者”,生活指导上的“辅导员”,心理疏导的“保健医生”,学生个性发展的“挖掘者”。甚至连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已经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要看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不再追求教师的表演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印象,而要追求是否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所产生的深刻体验;不是让教师用手中的绳索把充满灵气的孩子驯服成温顺老实、循规蹈矩的老黄牛,而是要教师用心去牵引出学生个性更丰富的一面,实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但反思实际教学,课堂提问往往呈“三多三少”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而《学记》中的“和易以思”说的则是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两千年前的先人学者已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告诉我们只“牵”不“导”,不是好的教学,教师得用“心”去为学生导航,“牵”要达到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才是教学中所需要的。
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课改,想到了自己在课改中摸索、实践的坎坷崎岖和收获的点点滴滴。
一.充分相信学生??这是我这段时间探索课改中最大的感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关键是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上《黄生借书说》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