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更新时间:高考猫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周晓榕
每个人都对爱情充满了神往,有真正神往的,有表面上再也不相信爱情的。所有人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爱情留有一个位置。这些人对于爱情,有得到过的,有没有得到过的,有得到过然后被伤了的。但是得到过真正爱情的人真的不多。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它填补了许多人心中留着的爱情位置的一些空白,让人在文字里跟着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去享受爱情的无穷魅力和惟妙惟肖的销魂。
安娜?卡列尼娜是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人,是个丰富多彩的女人,是个真实可感的女人。
首先,安娜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她惊艳,使几乎所有人过目难忘,并喜欢了她。上帝给她的这个恩赐,使她在获得爱情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而第二步呢,就是她因善良和勇敢而造就的不可阻挡的人格魅力;她喜欢读书,写出让专业作家赞叹的小说,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吸引了男人;她真诚,真实,诚实,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蔑视当时社会的传统习俗,她的纯粹使男人可以为她献出一生。但是人无完人,安娜的失败不仅在于她所处的社会和所爱的人,还在于她对如何拥有爱情的偏执。
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和丈夫卡列宁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她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过着得过且过的贤妻良母的生活。安娜不爱虚荣,丈夫显赫的政治地位并没有给她带来多么大荣耀感。安娜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世界犹如大海冰山,犹如一座摇摇欲试的火山口??尽管她自己也许是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
安娜父母早逝,寄居在姑母家里,寄人篱下的生活,给安娜埋下了不安全感,以致,导致了日后在爱情中的不安全感。后来由姑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自主意识的长期压抑助长了安娜日后的反叛精神。
说说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他一心扑在权势上,野心勃勃,虚伪,自私。当安娜告诉他自己爱上了伏伦斯基,卡列宁首先担心的是自己名誉的受损,继而因为妻子的不忠而疏远亲生儿子。他是一个连自己妻子出轨都引不起他对妻子行为愤怒的人,一个连亲生儿子都不怜悯的人,这个家庭的情感生活就是一滩死水了。最后,卡列宁不同意安娜离婚,就是想置安娜长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也是把安娜逼向绝路的原因之一,他也是杀害安娜的刽子手之一。当然,杀害安娜最大的刽子手是道貌岸然的当时社会。
说说伏伦斯基。他原本是个花花公子,他不想结婚,不刻意追求爱情,但是他喜欢漂亮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是众多女人的梦中情人。是安娜改变了他,是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的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舍弃了一切,前途,名誉,地位,他陪安娜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可以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很少,很少。
只要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是最幸运的人。像爱情天梯里的爱情,也是只有他们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高山顶才得以到善终。那里远离社会,远离人群,为爱情开辟了一个真空的世界。而伏伦斯基在激情渐渐冷却了以后,尽管爱情依旧,但是思想和生存的需求,使他不得不面对事实。他需要自由,不愿意只被爱情关起来。在爱情之外,作为男人,还有许多天地需要翱翔。然而不幸的是,安娜把爱情看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看作自己的唯一,在决定离婚就会得不到儿子后,更是如此。她不知,作为女人,也要有自己的自由,也有爱情之外的旷阔天空。她不知,爱了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也要有自己的心的角落,供自己累了歇歇,伤了默默舔舐伤口。她不知,爱了一个男人,就要给他自由,也包括结交异性朋友的自由。她不知,毫无根据的妒忌,会毁了爱情。安娜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源于此。
而造成伏伦斯基的悲剧,也有他自己的因素。他曾经给予安娜的无与伦比的爱,让我敬佩。但是,他后期与安娜的相处缺乏耐心和等待,而是采取了冷漠。这种冷暴力把安娜推向了死亡,也把自己推向了活着的死亡。至始至终,我相信伏伦斯基是爱安娜的。安娜的死,把他的魂也带走了,这不单单是内疚,更多的是对安娜的爱。两个如此爱着的人,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爱情很浪漫,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且多变。这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是需要爱情中人的智慧和慧根的。怪不得,现下许多人谈爱情而色变。怪不得,爱情大多数只停留在歌曲里,诗歌里、小说里、散文里,爱情在那里泛滥成灾。怪不得只停留在人们美好的想象里、镜子里、梦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成功地描写了爱情,爱情的脆弱也是列夫?托尔斯泰这本巨作的成功之一。
那么关于爱情和道德呢,它们也是一对矛盾。婚外情向来被看作是不道德的,只因为它会伤害孩子,伤害许多人。适可而止的婚外爱情,如《廊桥遗梦》,男女主人公把现实中的爱情留在廊桥旁边的四天里,把心中的爱情留在廊桥边遗留下来的梦里,一直到两人生命的终结。《廊桥遗梦》之所以感动了许多人,也在于对爱情的诠释。真正的爱情是超出道德之外的,是至上的。道德,如必须一夫一妻制,仅仅是某一个阶段社会的规定,而尊重人性是永恒的。比如列文。记得书本开始不久,列文对人说过,“我对于堕落的女子抱着一种厌恶感,厌恶感。”但是当被列文曾经认为过的堕落女人安娜站在他跟前并跟他亲切交谈时,列文内心里一下子就难以抗拒地对安娜坠入了情网,而自己羞得满脸通红。那时,列文已经追到了他心爱的女人,结了婚,婚姻美满,他非常爱她的妻子,妻子也非常爱他。尽管事后,列文遏制住了自己的这个苗头。可见,世俗的认定在一切美的事物面前,是毫无阻挡之力的。这是人性使然,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对爱情的爱,对异性的爱是美好的原始的人性。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责备和苛求受人性指使的客体了。假设一下,如果安娜像《廊桥遗梦》主人公一样,把一切埋在心里,或者也可以私下里与伏伦斯基幽会,做一对至始至终的情人,也未尝不可。但是安娜太天真了,她太追求完美了,以致在现实面前走到了绝路。我假设一下,如果卡列宁同意离婚,如果安娜给伏伦斯基一些自由,如果伏伦斯基对安娜忍让一些,耐心一些,等待一些,他们是完全可以把他们的生命完善在爱情里的。
安娜有没有负罪感呢,有的,她是个善良的女性,她对于丈夫卡列宁和儿子有负罪感。毕竟她没有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一些虚伪的人对她的轻蔑,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尽管这些人在暗地里也是男盗女娼的。安娜勇敢地把自己的爱情公布于天下,与那些私下里做着风流事而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人相比,安娜显得多么高尚与高贵。安娜是个弱女子,但是做出了让整个社会都震惊的举动,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仍是卡列宁妻子身份的角色与伏伦斯基到国外度假,生活在了一起。列夫?托尔斯泰成功地用他塑造的安娜,抨击了社会的虚伪,人性的虚伪。她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她的纤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www.gkmao.com)我喜欢安娜,为她的真性情,为她为爱情献身的勇敢精神。当安娜得到爱情时的巨大幸福感包围她时,她会尽情享受这上天的恩赐。而当她独处时,尤其在死之将至时,负罪感就会压倒一切。产后病危,安娜把身边痛苦万状的伏伦斯基放一边,把他们的爱情放一边,只让丈夫完完全全地饶恕她。而当安娜痊愈了,逃过了鬼门关,又完全投入了伏伦斯基的怀抱,决定要为爱情抛弃一切包括在自己心目中与伏伦斯基并列的爱的儿子。列夫?托尔斯泰把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反复性描写到了极致。安娜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作家用来抖包袱,用来吸引眼球,用来为政治服务的符号式人物,或者好到离奇,或者坏到透顶,或者不合情理的人物。这些,也是《安娜?卡列尼娜》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喜欢《安娜?卡列尼娜》。
周晓榕
每个人都对爱情充满了神往,有真正神往的,有表面上再也不相信爱情的。所有人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爱情留有一个位置。这些人对于爱情,有得到过的,有没有得到过的,有得到过然后被伤了的。但是得到过真正爱情的人真的不多。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它填补了许多人心中留着的爱情位置的一些空白,让人在文字里跟着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去享受爱情的无穷魅力和惟妙惟肖的销魂。
安娜?卡列尼娜是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人,是个丰富多彩的女人,是个真实可感的女人。
首先,安娜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她惊艳,使几乎所有人过目难忘,并喜欢了她。上帝给她的这个恩赐,使她在获得爱情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而第二步呢,就是她因善良和勇敢而造就的不可阻挡的人格魅力;她喜欢读书,写出让专业作家赞叹的小说,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吸引了男人;她真诚,真实,诚实,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蔑视当时社会的传统习俗,她的纯粹使男人可以为她献出一生。但是人无完人,安娜的失败不仅在于她所处的社会和所爱的人,还在于她对如何拥有爱情的偏执。
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和丈夫卡列宁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她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过着得过且过的贤妻良母的生活。安娜不爱虚荣,丈夫显赫的政治地位并没有给她带来多么大荣耀感。安娜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世界犹如大海冰山,犹如一座摇摇欲试的火山口??尽管她自己也许是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
安娜父母早逝,寄居在姑母家里,寄人篱下的生活,给安娜埋下了不安全感,以致,导致了日后在爱情中的不安全感。后来由姑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自主意识的长期压抑助长了安娜日后的反叛精神。
说说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他一心扑在权势上,野心勃勃,虚伪,自私。当安娜告诉他自己爱上了伏伦斯基,卡列宁首先担心的是自己名誉的受损,继而因为妻子的不忠而疏远亲生儿子。他是一个连自己妻子出轨都引不起他对妻子行为愤怒的人,一个连亲生儿子都不怜悯的人,这个家庭的情感生活就是一滩死水了。最后,卡列宁不同意安娜离婚,就是想置安娜长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也是把安娜逼向绝路的原因之一,他也是杀害安娜的刽子手之一。当然,杀害安娜最大的刽子手是道貌岸然的当时社会。
说说伏伦斯基。他原本是个花花公子,他不想结婚,不刻意追求爱情,但是他喜欢漂亮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是众多女人的梦中情人。是安娜改变了他,是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的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舍弃了一切,前途,名誉,地位,他陪安娜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可以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很少,很少。
只要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是最幸运的人。像爱情天梯里的爱情,也是只有他们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高山顶才得以到善终。那里远离社会,远离人群,为爱情开辟了一个真空的世界。而伏伦斯基在激情渐渐冷却了以后,尽管爱情依旧,但是思想和生存的需求,使他不得不面对事实。他需要自由,不愿意只被爱情关起来。在爱情之外,作为男人,还有许多天地需要翱翔。然而不幸的是,安娜把爱情看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看作自己的唯一,在决定离婚就会得不到儿子后,更是如此。她不知,作为女人,也要有自己的自由,也有爱情之外的旷阔天空。她不知,爱了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也要有自己的心的角落,供自己累了歇歇,伤了默默舔舐伤口。她不知,爱了一个男人,就要给他自由,也包括结交异性朋友的自由。她不知,毫无根据的妒忌,会毁了爱情。安娜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源于此。
而造成伏伦斯基的悲剧,也有他自己的因素。他曾经给予安娜的无与伦比的爱,让我敬佩。但是,他后期与安娜的相处缺乏耐心和等待,而是采取了冷漠。这种冷暴力把安娜推向了死亡,也把自己推向了活着的死亡。至始至终,我相信伏伦斯基是爱安娜的。安娜的死,把他的魂也带走了,这不单单是内疚,更多的是对安娜的爱。两个如此爱着的人,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爱情很浪漫,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且多变。这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是需要爱情中人的智慧和慧根的。怪不得,现下许多人谈爱情而色变。怪不得,爱情大多数只停留在歌曲里,诗歌里、小说里、散文里,爱情在那里泛滥成灾。怪不得只停留在人们美好的想象里、镜子里、梦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成功地描写了爱情,爱情的脆弱也是列夫?托尔斯泰这本巨作的成功之一。
那么关于爱情和道德呢,它们也是一对矛盾。婚外情向来被看作是不道德的,只因为它会伤害孩子,伤害许多人。适可而止的婚外爱情,如《廊桥遗梦》,男女主人公把现实中的爱情留在廊桥旁边的四天里,把心中的爱情留在廊桥边遗留下来的梦里,一直到两人生命的终结。《廊桥遗梦》之所以感动了许多人,也在于对爱情的诠释。真正的爱情是超出道德之外的,是至上的。道德,如必须一夫一妻制,仅仅是某一个阶段社会的规定,而尊重人性是永恒的。比如列文。记得书本开始不久,列文对人说过,“我对于堕落的女子抱着一种厌恶感,厌恶感。”但是当被列文曾经认为过的堕落女人安娜站在他跟前并跟他亲切交谈时,列文内心里一下子就难以抗拒地对安娜坠入了情网,而自己羞得满脸通红。那时,列文已经追到了他心爱的女人,结了婚,婚姻美满,他非常爱她的妻子,妻子也非常爱他。尽管事后,列文遏制住了自己的这个苗头。可见,世俗的认定在一切美的事物面前,是毫无阻挡之力的。这是人性使然,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对爱情的爱,对异性的爱是美好的原始的人性。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责备和苛求受人性指使的客体了。假设一下,如果安娜像《廊桥遗梦》主人公一样,把一切埋在心里,或者也可以私下里与伏伦斯基幽会,做一对至始至终的情人,也未尝不可。但是安娜太天真了,她太追求完美了,以致在现实面前走到了绝路。我假设一下,如果卡列宁同意离婚,如果安娜给伏伦斯基一些自由,如果伏伦斯基对安娜忍让一些,耐心一些,等待一些,他们是完全可以把他们的生命完善在爱情里的。
安娜有没有负罪感呢,有的,她是个善良的女性,她对于丈夫卡列宁和儿子有负罪感。毕竟她没有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一些虚伪的人对她的轻蔑,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尽管这些人在暗地里也是男盗女娼的。安娜勇敢地把自己的爱情公布于天下,与那些私下里做着风流事而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人相比,安娜显得多么高尚与高贵。安娜是个弱女子,但是做出了让整个社会都震惊的举动,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仍是卡列宁妻子身份的角色与伏伦斯基到国外度假,生活在了一起。列夫?托尔斯泰成功地用他塑造的安娜,抨击了社会的虚伪,人性的虚伪。她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她的纤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www.gkmao.com)我喜欢安娜,为她的真性情,为她为爱情献身的勇敢精神。当安娜得到爱情时的巨大幸福感包围她时,她会尽情享受这上天的恩赐。而当她独处时,尤其在死之将至时,负罪感就会压倒一切。产后病危,安娜把身边痛苦万状的伏伦斯基放一边,把他们的爱情放一边,只让丈夫完完全全地饶恕她。而当安娜痊愈了,逃过了鬼门关,又完全投入了伏伦斯基的怀抱,决定要为爱情抛弃一切包括在自己心目中与伏伦斯基并列的爱的儿子。列夫?托尔斯泰把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反复性描写到了极致。安娜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作家用来抖包袱,用来吸引眼球,用来为政治服务的符号式人物,或者好到离奇,或者坏到透顶,或者不合情理的人物。这些,也是《安娜?卡列尼娜》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喜欢《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