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多篇】

更新时间:高考猫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高考猫小编搜集的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一起来看看吧。

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全民素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是教育惠民、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发展,核心是均衡。近年来,我县突出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加大城乡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实力、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现有义务教育学校初中22所、小学38所、特校1所,在校学生6万多名,专任教师近4500名,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规定标准,学校间生均教育资源综合差异系数小学0.2,初中0.37,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满意度为97.27%,《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分别对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专题报道,20XX年,被评为扬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现对照《江苏省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分细则》,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力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主体,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引领均衡发展。成立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各镇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印发《宝应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导向,落实发展责任。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需要。扶持农村教育,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均衡发展。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尽力克服地方财力相对紧张的困难,坚持依法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义务教育学校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教育投入达到“三增长一优先”。县级教育财政的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义务教育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经费得到全面保障,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0年高0.02个百分点,20XX年高15.38个百分点。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提高,2010年小学、初中分别达450元、650元,2011年小学、初中分别达 550元、750元,20XX年小学、初中分别达550.2元、754元,均达到当年省定标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9至20XX年,小学分别达 4608元、7668元、7691元、7984元;初中分别达8148元、8581元、9497元、9502元。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预算中将公用经费和困难生补助经费注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加强督查考评,推进均衡发展。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县政府与各镇及有关部门、县教育局与各镇中心初中,每年签订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县镇联动、部门支持、学校努力,切实加强各镇、各学校过程督导和年度评估,始终将教育整体发展、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评估结果,作为评价镇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估镇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以引导全县上下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统筹城乡、均衡配置,夯实义务教育硬件基础

坚持城乡一盘棋,同步加强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在每年投入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和“四配套”合格学校创建等工程的基础上,近年来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施重点工程。

稳步实施布局优化调整工程。根据全县社会发展大局、城镇化进程、人口分布特点和生源发展趋势等因素,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在农村,侧重抓好布局调整,办好中心学校、定点学校;在城区,积极服务城市建设,侧重抓好新建小区教育资源配置和相对薄弱学校改造。目前,全县城乡中小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初中校均服务人口4.15万,小学校均服务人口2.23万。近期,抓住宝应中学易址新建契机,出台了城区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新建、撤并和置换等方式,全面优化城区义务教育布局,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强力推进校舍安全建设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及《江苏省关于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强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20XX年,全县共完成校安工程面积23.68万平方米,其中,完成规划面积16.79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总量20.29万平方米的82.7%,超额完成三年规划任务;扩建面积6.89万平方米。目前全县中小学全面拆除或停止使用D级危房。几年来,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校安工程共投入资金4.6亿元,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全面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逐年加大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全面实施教育装备升级改造工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所有学校按省装备二类标准配齐教育装备,义务教育学校生机比达8.5:1,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标准实施到位。目前,全县中小学校均建有标准化的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机房、音乐室、美术室和体育室,新建学校更是高标准地规划科学探究室、史地馆、科技馆等,建成扬州市“数字化校园”学校51所。在创建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现场评估中,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XX年在扬州市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督导中成绩列县(市、区)第一,省级督导获“优秀”等级,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集体”。

三、扶弱促平、结对共进,深化城乡学校内涵建设

在同步改善办学物质条件的同时,以学校内涵建设为重点内容,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环节,通过调节资源配置、鼓励学校自主发展、开展学校结对共进等形式,不断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尤其是内涵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调节资源配置,实行师资政策扶持。坚持“优先补充,优先培训”,重点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新补充教师80%以上用于义务教育段,义务教育段新补充教师的80%以上用于农村中小学。在各级各类培训中,从培训项目的设置、培训内容的选择到参培人员的安排,都优先考虑农村及薄弱学校的需求。在职称评审上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的指标,在骨干教师考核上实行城乡教师分类比较,激励农村教师加快成长。

组织结对共进,实行互助集群发展。从2008年起,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县中小学结对共进暨扶贫助学工作推进会”,以“携手1+1,走向现代化”为主题,引导城乡各学校围绕“工作同步、管理同标、发展同效、特色同显”的目标,通过采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结对共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同质学校集群互助等综合手段,促进校际之间资源共享、互学共进。特别是去年,围绕“在内涵发展中展新姿、在素质教育中结新果、在教师成长中开新河、在教育创新中探新路”的总体目标,启动以实验小学为龙头的城区五所小学组团办学,在教育教学上实行“七统一”管理,促进五校在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上同步提升,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今年,将进一步启动以实验初中为龙头的城区多所初中学校的组团办学。

同步发展内涵,实行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和文化是学校软实力。加快特色发展,是“名校”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也是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弯道超越”最好选择。围绕“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方向目标,指导城乡各学校立足实际,先后制定、实施两轮三年内涵发展规划,在抓实抓好“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研科研、素质教育”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积聚优势、放大亮点、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和文化,促进城乡学校软实力同步提升。目前,城乡学校管理精细精致,师生精神状态积极向上;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省、市特级教师增长比例及总数居全大市前列;教科研支撑作用更趋明显,“4+1”静校教研模式受到市局好评、推介;学校特色逐步彰显,实验小学、广洋湖镇中心小学、?水镇中心小学、西安丰镇中心小学、实验初中、城北初中、泰山初中、望直港镇中心初中等一批学校的办学特色已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以师为本、人才强教,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人才支撑。

合理配置城乡师资。一方面,合理补充。近年来,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师资结构实际,每年按编制及时补充紧缺学科教师,近两年新教师补充136人,其中74.3%在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补充的新教师76.2%充实到农村学校。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分别为2513人、1956人,师生比分别达1:17.22、1:11.01。教师学科比例日趋合理,城乡中小学音体美、科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专职教师配备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推动交流。严格控制教师向超编地区流动,鼓励教师到缺编学校任教。加大校际师资交流力度,积极实施“校际交流、师徒结对”的互助战略,灵活采取长期制、短期制、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半日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等形式,开展“带教、送教、支教”活动,促进校际间干部、教师双边交流,相互学习,不断缩小城乡之间、镇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差距,推进全县教育师资均衡发展。20XX年,义务教育段25名校长、540名教师参与交流,交流量分别为10.5%、12.1%。被评为扬州市“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均衡样板区”。

扎实开展师能培训。设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各学校足额安排教师培养经费,20XX年全县义务段学校教师培训费支出达169.2万元,实现逐年增长并力求达到省定标准。建立系统完备的教师、校长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与师范院校联合、教师间的结对互助以及举办学历班、普及班、提高班、青年教师成长学校等,有效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20XX年组织出国培训16人次、国省级培训669人次、市级培训1260人次、县级培训8355人次,实现了教师的全员培训。通过培养培训,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1.5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53%。

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建立骨干教师定向培养机制,从教育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目标及路径,通过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和办好名师班、专家班、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切实提升名师培养的实效性,全县义务教育段现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60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5%,其中农村285名,占骨干教师总数的47.1%,实现了城乡各学校全覆盖。在2011-20XX年扬州市骨干教师考核中,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占全市的23%,处于全市领先位次。

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按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指导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兑现办法及有关项目的考核奖励实施细则,实行以岗定酬、绩效计酬,拉开分配差距,向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骨干教师倾斜,加强对学校干部绩效考核的管理,严格控制学校干部与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差距。目前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社会保险政策落实到位。从2013年起,通过政府投入专项资金、争取社会各界捐助等,设立奖教助教基金,引导教师立足本职、潜心做事、成就学生、提升自我。

五、阳光办学、关爱弱势,保障学生入学机会均等

我县在着眼面上均衡、同步发展城乡学校软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点上公平,倾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构建机制、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学生就读机会均等。

着力推动学校阳光招生。推动义务教育招生改革。充分考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的实际,逐年制定、完善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方案,明确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年龄、招生范围和学校安排等,严格执行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遏制择校现象。特别是2011年暑期,根据国家、省、市要求,依法依规将实验小学、实验初中、宝应中学收归公办,全面执行公办学校招生政策,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推动招生改革工作的认可度、满意率。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深化普通高中招生改革。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热点高中招生精神,坚持每年将宝应中学招生名额,按规定比例分配至全县各初中,初中择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实行义务教育均衡编班。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合理配置生源,避免择班择师现象,坚持在统筹考虑学生总数、男女比例、学业基础等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电脑编班、抓阄定班”的制度,确保班级编排对学生、对教师都能做到最大公平。

深入开展扶贫助学行动。落实上级扶贫助学政策。每年由政府财政向义务教育段困难寄宿生发放补助资金,严格按要求落实享受困难补助的学生及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帮扶机制。全县“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贫困生帮扶关爱体系逐步健全,成立“爱心助成才”基金会、“国山助学”基金会等,每年开展“慈善一日捐”,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坚持每年开办初中宏志班,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发挥教育帮扶主体作用。建立中小学特殊学生关爱机制,深入推进扶贫助学“百千万工程”,连续多年组织百名机关工作人员资助贫困生,引导全系统扶贫助学工作深入开展;组织千名教育干部帮教学困生,关心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组织万名教育工作者关爱留守儿童,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效落实“代理家长”制度,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以真情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田,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20XX年全省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我县工作得到与会人员高度评价。

全力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结合实际,着力建好、办好县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先后创成“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教学资源研发基地”、“省安全文明校园”。大力推进残障儿童少年跟班就读机制,实施残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全县义务教育段盲聋哑智障儿童入学率达98.1%。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规定,确保与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入学条件、同样的收费政策、同样的关爱呵护“三同政策”,全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2024年精选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2024年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