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浙江宁波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全文

更新时间:高考猫

1月7日,浙江宁波发布十三五规划,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摘取与电力相关的内容,其中涉及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力争在2018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

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宁波实际,研究了“十三五”时期宁波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1.“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宁波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持续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人民币,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和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始终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积极谋划港口经济圈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法治宁波、平安宁波、美丽宁波建设,扎实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着力提升城乡品质,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1,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党风政风明显改善。这些都为宁波市今后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2.“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时代背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创新驱动日益凸现,区域发展更趋协同,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背景下,宁波市既面临加快产业技术变革、构筑“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统筹宁波都市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保持稳定增长动力不够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经济社会领域潜在风险较多,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存在一些短板,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必须以重任在肩的责任意识和倍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扬鞭自砺、奋发有为,在创新中打造发展新引擎,在转型中争创发展新优势。

3.“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八八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四好示范区”的要求,紧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持续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着力构建宁波都市区,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根本出路。要完善促进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现代产业培育工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方式。

必须把港口最大资源与开放最大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港口和开放带动作用,是宁波市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放大港口、开放的联动效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拓展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交流,增强港口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必须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功能是宁波市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的关键之举。要顺应都市区发展规律,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强化科技创新、国际贸易、航运服务等功能,切实增强城市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

必须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宁波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统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建设美丽宁波,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必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4.“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努力建设更具创新能力的经济强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提前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更趋完善,主要创新发展指标跃上新台阶,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行列。产业迈向中高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效明显,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规模,以技术、品牌、绿色的经济竞争力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进一步确立,建成一批开放大平台。

???基本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功能显著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大幅提升,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造大市”加快向“智造强市”转型。对外经贸合作质量明显提高,大宗商品交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投资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经贸合作交流新优势。智慧物流、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综合服务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航运高端资源加快集聚,港口后服务业加快发展,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基本形成更具集聚辐射能力的宁波都市区。都市区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宁波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发展、高端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市域统筹发展体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加快提高。美丽县城、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独特风貌,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

???争创更高品质的民生幸福城市。就业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为高效便捷。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低保水平逐年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二、推进创新发展,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业宁波引领计划,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和宁波市产业链攀升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统筹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科技、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活动。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复制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鼓励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2.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支撑宁波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港航物流服务、生命健康五大产业,进一步提升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着力在文化创意、金融、旅游、海洋高技术、新能源汽车、通航产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各类特色小镇,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要素集聚的新载体。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放大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效应。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试点,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改造提升工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整合,加快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隐形冠军。

创新发展服务经济。做精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工业设计、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特色工业设计园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依托宁波电商城和电商经济创新区,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健康休闲、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计划,建设“月光经济”夜市街区。依托丰富的山湖海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山地旅游、湖泊旅游、海洋旅游、都市文化旅游,推进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天一阁?月湖景区、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四明山生态旅游区、三江口滨江休闲区等重点特色旅游区块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施千亿旅游投资工程和两千亿旅游消费工程,推进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华侨城欢乐港湾、象山影视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景区品质,打响“香约宁波”品牌。进一步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服务机构落户宁波,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强化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服务业企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和休闲农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担保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宁波“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互联网创新平台,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发展信息经济。优化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打造众创之城。

3.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体系,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深化信用宁波建设,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完善联合惩戒机制,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提高国有资本投资效益。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改制上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薪酬分配体系和内部用人体制机制。

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以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打造“一带一路”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和特色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民营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完善普惠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中国梦和*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东亚文化之都影响力不断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确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PM2.5浓度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域进一步扩大,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

???基本形成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地方法规体系更趋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依法保障。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推进创新发展,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业宁波引领计划,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和宁波市产业链攀升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统筹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科技、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活动。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复制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鼓励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2.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支撑宁波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港航物流服务、生命健康五大产业,进一步提升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着力在文化创意、金融、旅游、海洋高技术、新能源汽车、通航产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各类特色小镇,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要素集聚的新载体。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放大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效应。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试点,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改造提升工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整合,加快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隐形冠军。

创新发展服务经济。做精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工业设计、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特色工业设计园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依托宁波电商城和电商经济创新区,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健康休闲、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计划,建设“月光经济”夜市街区。依托丰富的山湖海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山地旅游、湖泊旅游、海洋旅游、都市文化旅游,推进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天一阁?月湖景区、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四明山生态旅游区、三江口滨江休闲区等重点特色旅游区块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施千亿旅游投资工程和两千亿旅游消费工程,推进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华侨城欢乐港湾、象山影视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景区品质,打响“香约宁波”品牌。进一步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服务机构落户宁波,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强化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服务业企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和休闲农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担保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宁波“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互联网创新平台,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发展信息经济。优化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打造众创之城。

3.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体系,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深化信用宁波建设,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完善联合惩戒机制,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提高国有资本投资效益。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改制上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薪酬分配体系和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