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轩辕氏家族族谱【完整版】(二)
?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有华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时期为古“华国”,亦名“有华国”,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春秋时期为晋国辖区,战国时期归属魏国。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黄河西岸的?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阳城”。秦朝时期置“?阳邑”。汉朝置邰阳县,据史籍《百家姓》注邰阳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1964年甲辰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称合阳县。
兴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兴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封建王朝曾两次在兴平建都:一次是在周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908年),把国都由镐京迁到犬丘(今陕西兴平南佐村);一次是在楚汉相争时,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王都设在废丘(今陕西兴平南佐村)。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里县。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唐至德二年(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周朝时期的鄢国之地。春秋初期郑武公灭鄢国后,改为部陵,遂为郑国之地。战国时期属韩国,汉朝时期置为鄢陵县。此后,除南北朝北齐时曾一度省入许昌县外(隋朝时期复置),皆无变。自五代改属开封府后,历宋、元(曰汴梁路)、明、清四朝不变。民国初年(1912年)鄢陵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鄢陵一直属许昌专区,1986年定为河南省许昌市辖县。
鹿邑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春秋楚国苦县地,传老子李耳即为此地人。至东汉时期分置武平县。晋朝时期,武平一度省入苦县,一年后复置。至隋朝时期,改武平县为鹿邑县,此以鹿邑命名建县之始,故城在今治西部,后武平之名遂不再见。而源于苦县的谷阳县(东晋)、真源县、仙(唐),蝉联至宋朝时期改卫真县亦于元朝时期省入鹿邑,此县遂确立,至今不变。隋朝时期元朝时期曾移令治。民国初期(1912年)属鹿邑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鹿邑至1952年属淮阳专区,1953年属商丘地区,1958年―1960年一度属开封专区,1965年后属周口地区,今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太康县:太康城相传为夏朝太康所建;故以人名命地。秦朝时期于此地区置阳夏县。汉朝时期改置扶乐县,至晋朝时期省黜。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入扶沟县,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隋开皇七年(587年)改称太康县。隋开皇年间复置。唐朝贞观初年(618年)省入太康,太康遂一统全境,至今不变。太康之地的隶属关系在历史上时有改变,但多不离推阳国(淮阳郡、陈国、陈郡)与开封府(元田汴梁路)两地。明朝时期属开封府。清朝雍正年间改属陈州府。民国初期(1912年)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太康初属淮阳专区,1953年起属商丘专区,1958年―1960年属开封专区,1965年改属周口专区,今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柘城县:秦朝时期置拓县,据云:”邑有拓沟,以此名县”。西汉时期属淮阳国,东汉时期属陈国。西晋时期废黜,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改称拓城县,属梁郡。唐贞观初年(618年)省入谷熟、宁陵二县,唐永淳元年(682年)复置。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省入宁陵,一旋复置。明朝时期属睢州,并为州治。清朝时期属归德府。民国初年(1912年)属开封道。建国后,除1958~1960年一度合并于开封地区外,一直属商丘地区,至今不变。
民权县:倡议设置民权县始于1928年2月,其根据是谓此一地区在睢县、考城、兰封、宁陵四县之边做,毗连河北省之东明与山东省之曹县、定陶。地广人稀,难以治理。民国政府批准此项倡议,遂将杞县之人和、新兴、西肥、巴河、双塔五社与睢县之七、八、九等区另辟一县,命名为民权。当时全县分为六区,其一二三四等区系由睢县划归者.其五六两区系由杞县划归者,设县治于李坝集。至八月筹备事宜全部完成,翌年通过立法手续明令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民权除了在1958~1960年一度合并于开封专区外,一直属河南省商丘地区,至今不变。
宁陵县:春秋时期属于宋国的宁邑之地。战国时期属魏国。西汉时期始置宁陵县,属陈留郡。东汉于其地又置已吾县,两县并存七百余年,至南北朝北齐时期,已吾县省入下邑县。汉朝以后,宁陵的隶属关系多有变化,惟县除北齐时一度废、隋开皇间复置外,直至今日不变。金大定十年(1170年)改隶归德府(州),直至清朝末期。1913年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宁陵除了在1958~1959年属开封专区、1960年一度撤销外,一直属于河南省商丘专区,至今不变。
扶沟县:汉朝时期置扶沟县,属淮阳国,后历代相沿。除了晋朝时期初省后复,隶属关系多有改变外,该县之建置二千年来基本未动。五代以后隶属开封府,直至清朝初始改属陈州府。1912年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属淮阳专区,1953年后改属许昌专区,自1956年改属周口专区,今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冠县:春秋时期为晋国的冠氏邑。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其境域待考。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清水县(原清渊县)并入冠氏县,境域扩大。元朝时期更名位冠州。明朝初期改位冠县,其境北越馆陶、邱县域,东界清河县的清河屯,西界威县的方家营,南界威县的沙儿寨,北界南宫县的红河村。1934年测定,全县面积为七百二十五平方公里,其中,“河北十八村”约一百平方公里。1940年7月,“河北十八村”划属清江县,其他境域未变。1943年7月,原冠县的第六、八区(张庄和清水区)划属冠堂边办事处;同年11月,冠堂边办事处撤销,第六区划属武训县,第八区及冠、馆路以北划属永智县。时县域北界为冠堂路和冠馆路,西界至唐寺,东界和南界为原县境,时境域最小。1945年8月,撤销武训县,永智县和冠县合并称永智县,是年12月,恢复冠县称谓。县域东界辛集的刘八寨,西界漳卫河东岸的南馆陶和北馆陶,南界、北界未变。1946年3月,南馆陶区、北馆陶区回属馆陶县,县境与1940年前县属河南境域大体相当。1956年3月,原堂邑县的柳林区、辛集区和温集区的定远寨、范王庄、黑周三个乡划属冠县,县域扩大。1958年12月,馆陶县全部、莘县的燕店和王奉两公社划归冠县,1961年7月,冠县、馆陶县两县分治,原馆陶县地回属馆陶,原莘县燕店、王奉公社回属莘县。1965年3月,馆陶县属漳卫河东岸南馆陶区的张庄、么庄、东古城、乜村和北馆陶区的杨召、万善、肖城、许庄、城关等九个公社再次划归冠县,至今境域未变。
嘉祥县:今山东省嘉祥县。西周时期属兖州,春秋时期属鲁国南武城,战国时期属齐国。秦朝时期属薛郡爱戚县。到三国曹魏十七属兖州山阳郡巨野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属兖州高平国巨野县。东晋天平元年(395年)分属兖州高平郡巨野县和兖州任城郡任城县。隋大业八年(612年)分属兖州东平郡巨野县和兖州鲁郡任城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分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巨野县和河南道鲁郡任城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分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巨野县和河南道兖州鲁郡任城县。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分属河南道济州巨野县、任城县。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属京东西路济州巨野县、任城县。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地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元朝初期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总管府,元宪宗二年(1252年)属山东东西道东平路总管府,元至元三年(1266年)改属济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济宁路单州。明朝初期隶属未变,明洪武四年(1371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兖州府。清朝初年(1644年)属山东省兖州府济宁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于济宁直隶州,雍正八年(1730年)属曹州府济宁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兖州府济宁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属济宁直隶州。1913年属山东省岱南道,1914年改属济宁道,1928年5月直属山东省,1938年11月日伪嘉祥县公署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鲁西道尹公署,1939年7月日伪嘉祥县公署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兖济道尹公署,1944年10月嘉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鲁豫十一专署巨南办事处。1945年11月隶属背鲁预三专署,1946年1月隶属冀鲁豫七专署、3月隶属冀鲁豫二专署、11月隶属冀鲁豫七专署。1949年8月嘉祥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2年11月属山东省湖西专区,1953年8月,属山东省济宁专区。1958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大部地区并入济宁市;1962年1月恢复嘉祥县原建制,仍属山东省济宁专区。1967年2月嘉祥县属山东省济宁地区。1983年10月至今,嘉祥县属山东省济宁市。
静海县:今天津市静海区。春秋时期属齐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静海一带被割让给燕国。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八年(前312年),齐国伐燕后复属齐国。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后再属燕国。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属赵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属秦国钜鹿郡上谷地。东汉元和二年(90年)属河间国,东汉建安末年(219年)属章武郡。三国时期属魏国冀州刺史部章武郡。西晋太始元年(265年)属章武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属冀州章武郡。南北朝时期属瀛州章武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属瀛州河间郡。唐朝时期先属河北道沧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属景州。五代十国时期属辽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北宋时期先属河北路沧州,宋庆历四年(1048年)属高阳关路沧州。金国时期属河北东路清州。元太宗二年(1230年)先属清宁府,后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属北平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属河间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属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属天津府,清同治九年(1870年)属津海关道。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1914年属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6年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日寇侵占中国后属津海道,1945年属河北省第二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49年10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12月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由天津市、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1973年8月至今属天津市。
渔阳县: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之名源于“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其地域的人类活动、开发建设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称无终子国。战国时期为燕国地,属右北平郡。秦朝时期归右北平郡无终县地。两汉时期为无终、徐无二县地,先隶燕郡,后改属右北平郡。南北朝北周时期废徐无县并入无终县地。隋朝初期仍为无终县地,隋大业初年(605年)无终县改为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划出渔阳县东部建无终县,玉田属之,县治所在玉田城关;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无终县并入渔阳县地,唐乾封二年(667年)又分渔阳县复置无终县,玉田仍属之,为幽州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更名玉田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属营州地,唐开元四年(716年)还属幽州地,唐开元八年(720年)又属营州地,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复属幽州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属蓟州地。辽国时期仍为蓟州地,属南京道析津府。宋宣和六年(1124年)改玉田县为经州,属宋之燕山府路;宋宣和七年(1125年)又为金国之地,复名玉田县,属大兴府蓟州辖。金泰和年间(1201~1209年),划出县之东境始建丰闰县(明朝以后改为丰润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丰闰县并入玉田县,后又分出复置,时为大都路(即金中都大兴府)治下的蓟州地。明朝初期属北平府蓟州,明永乐元年(1403年)移光州左屯卫于该地,改北平府为直隶顺天府,玉田县属直隶顺天府蓟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永平府,治所在今卢龙;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属直隶遵化州。1913年废州府置设道,玉田县地属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废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直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玉田县的地域归属随着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变更。1939年冀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时,为丰玉遵联合县地。1940年12月在玉田西南部建立玉田特别区,属蓟宝玉联合县。1941年10月改丰玉遵联合县为丰玉遵、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十三专署。1943年2月又合并为丰玉遵宁联合县,同年8月再度划开为丰玉遵、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属冀热边行署五专署;当年7月于玉田特别区和丰玉宁联合县北部、西部建立了玉蓟宝联合县。1945年6月划玉蓟宝联合县为玉蓟、玉宝两个联合县。改属冀热辽行署十八专署。1946年2月抗日胜利后,恢复了玉田县建制,属冀东行署十五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河北省唐山专员公署。五十年代初,全县划分八个区,1958年8月区制撤销,1958年底丰润县的沙流河、白官屯、丰登坞,宁河县的东丰台计四个乡并入玉田县。1960年2月蓟县的上仓、下仓和城关、殷溜、马伸桥部分地区划归玉田,同年专市合并属唐山市。1961年5月专市分开后仍属唐山专员公署,同年7月,丰润、宁河并入玉田部分,划回原县。1962年7月蓟县划入玉田县部分,复归蓟县。1983年5月,撤销唐山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