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更新时间:高考猫

看塘约道路心得体会一

内容提要:最近这段时间,安顺市平坝区的塘约村很热闹。自从去年年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报告文学《塘约道路》,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举办了“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以来,塘约村这个人口只有3300多人的小山村,今年以来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个学习考察组。三年前的塘约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块钱,如今却突破万元,翻了近三倍,村集体经济从不到4万元增加到202万元。三年时间,如此快速发展的秘诀究竟在哪里?是大家都想探究的问题。本栏目也派出两路记者到塘约村采访,寻找“塘约之变”的关键和根本,希望为眼下正紧锣密鼓推进的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提供可以复制的做法和经验。今天,我们来看第一集??《塘约村的新鲜事》。

来到塘约村,记者原本以为最新鲜的事儿,就是村里正在收获的羊肚菌,能够卖到150块钱一斤。但一圈走下来才发现,村里的新鲜事一桩接着一桩。

就在前几天,隔壁的大屯村刚刚完成了土地丈量的工作。大屯村打算在去年流转200亩土地的基础上,再拿出400多亩土地,流转给塘约村,合作发展规模化种植。

安顺市平坝区大屯村村支书朱玉昌: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通知一声家家都去量。

其实,大屯村自己也有发展得挺不错的蔬菜种植产业,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9640元,在当地也是经济条件很不错的村,那为什么还要把土地流转给塘约村呢?

安顺市平坝区大屯村村委会副主任罗振宝:我们主要是想和塘约合作, 我们从中学到很多技术,他们整个村土地流转的模式,他们集团化的发展模式,能够有非常好的抗风险能力。

原来,大屯村看中的是塘约村集体经济强,产业发展快的优势。那么,塘约村的优势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面对村里产业发展困难,村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村里启动了改革,抓住农村产权制度这个关键,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方式发展产业。

具体来说,就是村里对村民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七项农村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并鼓励大家以“资产”的形式流转入股,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发展。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党总支书记 左文学:我们不抱团发展我们做不到这些事,我们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单打独斗做不起来的,目前我们塘约村的土地,不管哪一个品种,每亩产值每一年都是一万以上,还有我们没有上规模的时候我们没有市场。

改革之前,塘约村是二类贫困村,按照当地话说,叫做“落在底里头”。村民王学英家当时居住的这间10多平米老房子,挤了五口人,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民王学英:最穷的时候,过年连一斤肉钱都没有,亲戚或者孩子的外婆外公一家拿了一小点送来支持过个年。

今年年初,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学英搬进了政府建设的新房,现在虽然房子里还没有像样的家具,但她说心里一点也不慌,因为她家有1亩多土地已经入股到村集体创办的合作社。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民 王学英:土地确权以后我就把土地拿去入股,然后那么每年就可以分到900多块钱。我还在合作社里面干活,平均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块钱。

眼下,正是贵州许多地方香葱收获的季节。不过塘约村的香葱,看起来还得再长一段时间,而蔬菜大棚里,芹菜还在育苗。这些看起来比别人都“慢一拍”的节奏,正是塘约村产业发展上的“手段”,这些香葱和芹菜其实都是南方比较少有的优良品种,村里正在调整种植结构。

去年,塘约村种植的白菜、莲藕、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已经上规模,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纯利润 200多万元。干得好好的,塘约村为什么还要“折腾”呢?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党总支书记 左文学:常规品种有一个问题是跟风,什么贵就大面积种什么,往往一种风险就大,全国范围内或者省范围内,我们调查下来,专门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在里面找时间差,净菜包装现在已经定方案了,土地都定了,我们立马就要上设备。

产业上了规模,为了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在价格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村里今年还计划要成立一个销售团队。

安顺塘约村金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 罗宝华:去年我们没有销售人员,都是自己拿着去卖,外省市场价格好,我们拉不出去不熟悉,联系不了人,今年支书讲商量建一个销售团队,为合作社自己种自己销销往外地。

这些“折腾”还不算。眼尖的村民们还发现,春节之后,村里就多了好几个打扮时髦的人,他们都是村支书左文学从中国美院、北京农学院请来的教授,是专门来为塘约村做“农旅一体化”设计规划的。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党总支书记 左文学:因为我们的土地总量小,我们种植的农产品,不仅是卖的问题,农旅结合问题怎么搞,我们引进几所大学的智库,我们最主要是解决一个事情,通过农旅结合这么一个点,把老百姓的收入从原来的靠农作物的收入转向旅游的收入占大头。

去年年底,一心想搞“农旅一体化”的塘约村成立了旅游运营管理公司,但自己一没人才二没经验,村支书左文学就和村支两委商量,干脆让出35%股份的方式,邀请了外边的专业团队参与。现在,塘约村的村口已经开始动工修建,进村道路的两旁也在绿化。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党总支书记 左文学:我们在花了40万请个CEO请不到,人家不来,我们是下力度、是冒风险的,当时我们也没有好多钱,有一种紧迫感,不赶紧有现代的管理人才进入,可能我们这个路走下去,解决一个吃得饱、穿得好的问题,但是致富奔小康可能距离就要拉远一些。

走在塘约村,让人感到新鲜的,还有村里到处都能看见青壮年劳力,和很多农村以老人和儿童留守有很大的不同。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了,以土地入股后的村民还有新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去年,塘约村村集体及合作社分红近80万元,社员分红11万元。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民刘超:我之前就是在浙江打工,看见家乡发展就自己回来了,以后的期待就是多挣点钱,让家里面过得舒适一点。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民罗艳:我都买起金项链了,今年在这里面合作社好好做一年,买个金手镯。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村民肖红:现在塘约村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主要是搞村社一体,把群众集中地扭成一股绳,抱成一团,前途无量。

看塘约道路心得体会二

塘约村走集体化道路,才短短两年,就由省级贫困村跃入小康村。至于江苏省的华西村、山西省的大寨村、河北省的周家庄、湖北省的官桥村、深圳的南岭村、杭州市的航民村、湖北省的洪林村、黑龙江省的兴十四村、陕西省的阳山庄、河南省的南街村、云南省的大营街、天津市的西双塘村等等,这些各地的第一村、最富裕的村、共同富裕的村、社会和谐的村,都是坚持走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的村庄,甚至是万户农民摁血手印,坚决要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相比引领中国改革潮头的“包产到户”,经过30多年的实践,无一个成为富裕村,无一个成为共同富裕的村,这到底有什么经验教训要总结?现在到了该理智和冷静回头审视,实行“包产到户”风风雨雨的时候了!

一、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五大效应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决裂”清楚地表明:彻底改变私有制性质,这是共产主义运动独有的特色;致力于建立崭新的公有制,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独有的特征。为在中国建立公有制,中共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不懈的追求,仅牺牲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就达400万;在中国农村建立集体经济,是千古未有的伟大革命,是波澜壮阔和艰难困苦的伟大实践。

1.毛*亲自主抓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上旬,*到河北、河南与山东等地视察,与当地负责人谈到“小社”并“大社”问题。*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 *不仅为人民公社起了名,还做了题词:人民公社好!

1962年9月27日,*主持八届十中全会讨论了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也明确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2.人民公社取得巨大成果。对于人民公社取得的巨大成果,突出体现三点:

一是为建设新中国提供9000亿资金。通过人民公社集中劳动和集体分配,仅“统购统销”就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7000--8000亿元资金,算上缴纳的1000多亿元农业税,就是9000亿资金,按当时的黄金比价,至少相当于现在的70多万亿元!当年,打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才投入69亿元人民币,包括买苏联武器,那时的钱多值钱!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才9600亿元。我们今天应满含热泪的问一问:若没有农村集体经济贡献的9000多亿资金,怎么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要像现在的农业,不仅不收钱,还给补贴,也不投入任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那人民公社贡献就太大了!

二是修建的水库占中国的90%左右。*时代,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征地、动迁不花钱,发动亿万群众建设了数不清的水库。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规定,坝高超15米,或库容超300万立米、坝高在5米以上为大坝,全球有约5万座大坝,其中中国有22000多座,占全球44%。全球100米以上的大坝共851座,其中中国有130座,占15%。(*时代修建的水库占中国的90%左右,占世界的40%左右)为中国抗洪防洪起了决定性作用,为广大农村提供了灌溉用水,为各个城市提供了清洁水源。最近,王岐山有个讲话,特别提到*时代建设水库,他很动情的说,若是现在来建设这些水库,我们连动迁费、征地费都拿不起!

三是全国人民吃了三年国库的陈粮。*逝世时,我国既无内债外债,又无通货膨胀,国库里留下了5000多亿斤粮,还留下了500多万吨棉花,这些实物就相当于现在的几万亿。这些留下的粮棉,都是人民公社的成果,以至1978至1980年“害的”全国人民吃了三年陈粮。

3.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产生五大效应。应该说,*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农村建立起人民公社,绝对来之不易,它所起的立体效应,也绝非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五大效应”。

一是转变效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革命和建设转变。或者说,建立新中国后,是停留在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继续革命搞*,建立人民公社就是分水岭。建立人民公社,无疑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继续进行*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重大内容和形式。

二是发展效应。建立人民公社搞集体经济,根本意义在于要搞农业现代化。搞集体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效益的发展,更为今后农业向机械化进军开拓出广阔空间,为大批知识青年建设农村提供载体,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运用到农村提供广阔天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再过100年也不会有农业机械化,也无法负载知识青年建设新农村。

三是完善效应。在旧中国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农村组织结构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必须有完善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才能取代旧中国的农村治理结构。而建立人民公社则能取代几千年的农村社会模式,让广大农村有效纳入社会管理和相互帮助的体系之内。

四是组织效应。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组织问题,没有组织的农民,那是一盘散沙。*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有着清醒地认识,根本在于他对农村农民农业有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建立人民公社进行*革命,更能将农民组织起来,自觉地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自觉地成为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自觉地成为新中国的主人。

五是均衡效应。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地区差别极大,城乡差别极大。如何在均衡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1956年2月后,*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同年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核心讲的就是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实现平衡发展,第一个关系就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第一个关系则讲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1958年出现的人民公社,作为具有多功能的小城镇,它是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的承载体,也是人口聚集的节点。这对缩小城乡差别,均衡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生长点、连接桥梁和均衡器的作用。

人民公社不仅是政权形式,是社会管理形式,还是经济形式,行政区划的小城镇存在形式,也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毛*在第一个人民公社出现时,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二、围绕解散人民公社引发的党内之争

当然,人民公社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弱点,那么,是对其进行改善呢?还是彻底否认?

1、要不要解散人民公社?据调查1979年的人民公社30%经营良好,30%表现极差,40%有发展潜力也存在危机。著名美籍华人韩丁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合作化能取得30%的成功已非常难得”,这30%意味着有2.4亿人,能达到较高生活水平并富裕起来;而通过政府援助、专门指导和辛勤工作,另外贫穷的2.4亿人也能生活得很好;这也同样适用于中间40%的农民。

在那种情况下,可不可以将偏远山区、人员分散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集体经济解散,而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面积集中地区,集体经济强大地区的人民公社保留下来?将经营好的人民公社保留下来,将经营极差的解散?规模过大的集体经济,可不可以适当缩小?最终要不要解不解散人民公社,可不可以尊重农民自愿选择?

2、中央高层意见分歧。要不要实行包产到户?要不要解散集体经济?时为中共中央副*,又长期主抓农业的李先念明确表态:“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

1979年初,国家农委召开七省(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三县(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农口负责人座谈会,讨论包产到户。会议期间,《人民日报》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在头版发表时任国务院主抓农业的副总理王任重,就包产到户问题写给《人民日报社》的一则批示:“态度要明朗,号召大家不要搞包产到户,已包的说服引导,回到集体经济。”

尤其,1980年9月在中央召开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更发生了“阳光道和独木桥”的激烈争论。黑龙江省委书记杨一辰讲话主张集体化,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说:“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征求北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省领导人的意见,很多人都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了充分肯定农村集体化取得伟大胜利的结论,农村集体化中出现的错误已经纠正了,希望中央在贫困和非贫困地区之间设个闸门,以免包产到户自由蔓延。

4、农村改革摧毁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而从1978 年以小岗村包产到户为标志,赵紫阳等人在四川和安徽将“家庭联产承包制”迅速扩大。1980年9月赵紫阳当总理,面对第一书记座谈会的争论,面对从上到下的强烈反对,赵紫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彻底否认人民公社,并通过“不换思想,就换人”的高压政治,坚决把废除人民公社进行到底!

可中央一号文件明明白白写到:“要顺从群众意愿,不禁止自愿选择家庭承包”。可赵紫阳根本不尊重各地农民意愿,在全国强行推开否定人民公社的改革。如,大连地区经济发达,很多农村集体经济强大,农民根本不愿意分田到户自己经营。可赵紫阳在大连视察时,竟严令农村要将每一棵果树都分到个人。在赵紫阳的直接推动下,中国掀起一场消灭农村全部集体所有制的运动。

三、“包产到户”的恶果在不断凸显

生产队社员正在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书

这场农村改革不管讲的如何天花乱坠,核心就是“一刀切”的分田分地,将集体经济全部否定,将人民公社全部干黄!这场改革比当年“土改”还彻底,以致今天全国只留下两块人民公社的牌子,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1、小岗村分田到户给安徽带来连年减产。上世纪70年代前中期安徽一直是全国主要粮食调出省,1976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比全国高20%以上。可自1978年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后,安徽1977-1980年农业无一年不拖全国后腿,第一产业GDP4年下降7%,4年内全国粮食增产12%,而安徽减产13.7%,到1980年,安徽已成全国主要粮食调入省之一,人均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无独有偶,四川省也是如此。

2、私有化咋没解决旧中国闹粮荒。诚如李先念所言:“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旧中国,那是实行比“包产到户”更彻底的土地私有,可为什么解决不了当时中国4.5亿人的温饱?旧中国为什么10年要9闹粮荒?至今世界有30多国家闹粮荒,有8亿多人在饥饿中挣扎,它们不都实行的土地私有化?既然“包产到户”能使占世界耕地7%,人口却占世界21%的国家解决温饱,中国的农村改革的“包产到户”经验,怎么就不能推广到非洲?

1981年“包产到户”在中国农村推广,取消粮票却是在1993年,“包产到户”为何实行了13年后,才保证了中国粮食供应?而所谓“包产到户”保证了中国粮食供应,实际是粮食缺口近30%,是用大量进口粮食来补缺粮食供应(要保证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必须达到110%,现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才80%多),粮食安全已经成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3、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到了“三最”程度。中国的改革从农村私有化开始,那么,现在的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如何?2013年7月,在湖北鄂州市考察时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到了“最薄弱、最突出、最严重”的情势!中央如此用“三最”做出判断,道出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形势,到了何种严峻的程度?

小岗村摁手印的严俊昌终于承认“分田单干”错了:现在看来,分那‘一亩三分地’只能管温?。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留下老弱病残管着也照管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卖给那些私老板,农民们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自已那‘一亩三分地’束?住了手脚,迈不开步子啊!现在小岗村,穷的穷,富的富,要早知道是这个情况。就是砍我的脑袋也不搞‘承包’啊!”

4、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惊心。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农村基层单位,又是*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还是具多功能小城镇,工商文教育事业的承载体,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器等。解散人民公社凸显的恶果,绝对不仅仅在于农业生产,与此相关的无数农村基层政权丧失,“村霸”竟然成一道风景,劳动力无序流动造成城乡地区经济差别越来越大,“春运”已成巨大灾难,“三留”问题突出,村镇大面积出现“无人区”,农民工面临“进不去城市,又回不去农村”的尴尬,贫困户极度缺少社会关爱生活凄惨,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在农村改革中首当其冲被“一刀切”了。其所带来的诸多灾难性影响,正深深刺痛共和国的神经,正深深刺痛百姓的心。可摧毁人民公社一夜之间就能做到,但若想再建立起全国性的农村集体经济,那将是何其难哉!而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绝对进入不了国家现代化!

看塘约道路心得体会三

《塘约道路》受人民出版社重视,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猛然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感到很惊讶。惊讶主要源于“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字眼,这可都是“高大上”的标志性存在。因为,在中国出版领域,人民出版社的权威路人皆知;而在国人心中,人民大会堂更是神圣的殿堂。当它们一起和新书《塘约道路》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普通人不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们会本能地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本新书凭什么值得人民出版社如此重视?虽然本书作者王宏甲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电视总撰稿人,但这绝非关键原因所在,作为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的王宏甲,其作品很多,凭什么只有《塘约道路》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很明显,作品本身才是最关键的原因。

众所周知,关心中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关心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农村是孕育中国悠久而灿烂文化的摇篮,也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地方。当前的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革。如今,不仅政府关注农村,各种资本也在关注农村。可以说,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依然与当代中国青年的眼界、智识、成长、情志密切相关。而新书《塘约道路》,就是一本关于农村命运和农民状况的纪实作品。

《塘约道路》主要写塘约村农民自十八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它不同于小岗村,也有别于华西村,它吸收了新中国诞生以来,包括改革开放至今的经验和成就,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视这本书,显然是希望通过宣传塘约村的改革探索,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这个“小世界”,透过这个“小世界”主动思考国家发展前景,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共产党在农村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涉及亿万农民的利益。近年来,作为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曾经的贫困村,塘约村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发展思路,切实抓牢“确权”这个基础,抓好“赋权”这个关键,抓实“易权”这个核心,同步推进农村产权“七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

塘约村通过深入开展“三权”工作,形成了对“三变”的良性促动,改变了农村“386199”部队历史状况,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实现了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变,初步实现“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成为引领当地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样板。

正如作者在本书“导言”中所说:“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塘约道路不仅仅是一个迅速脱贫的故事,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走一条使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而这,也正是人民出版社重视《塘约道路》一书的出版发行,并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看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四

未庄子:12月22日,月照明眸给我发来了一条信息: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12月10日上午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众多理论界和文学界人士参加研讨会,对《塘约道路》和塘约基层建设经验给予很高的评价。

月照明眸:*同志要求作家朋友们“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王宏甲做到了,凝聚他心血的《塘约道路》受到多方关注,这部书最大意义在于给正在思考农村问题正在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人们诸多启示。

未庄子:这条信息我也看到了,我正想发给明眸,他却先发来了。我从小在农村生活,直到14岁才离开农村,大学毕业后,先到军队农场锻炼一年,又在农村中学工作了6年,而明眸就是个农民。所以我们对“三农”非常关注,对农民倾注了感情。

月照明眸:未庄子老师虽然14岁就离开农村了,但他长期没有离开农村生活,在军队农场锻炼也好,在中学做老师也好,他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农村的阴晴圆缺决定着他的喜怒哀乐。我呢,一出生就是农民,现在也是农民,对涉及“三农”问题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前几天收到王老师给我购买的《塘约道路》时非常高兴。

未庄子:《塘约道路》是一部报告文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

月照明眸:王宏甲是我喜欢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无极之路》就写得非常好,这部作品曾被称为“一出生就是经典”,问世后,成为中国第一部被全文搬到电视荧屏上诵读的文学著作。媒体称“一部《无极之路》打动了亿万颗心灵”。我把《塘约道路》看作是《无极之路》的姊妹篇,相信《塘约道路》会延续《无极之路》的辉煌。

未庄子:《塘约道路》说的是??塘约村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山村,夏季一场洪水让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雪上加霜。穷则思变,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村支部发动群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短短两年时间,跃入小康村行列,变化和成效令人惊叹。

月照明眸:夏季一场洪水让塘约遭遇了生存危机,同时也使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市委书记周建琨等同志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走合作之路,不仅摆脱了危机并进入小康村之列,塘约村化危为机的事实再次说明党建在农村工作中的至关重要。

未庄子:《塘约道路》为什么会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关注?在于它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农村走什么道路才能使农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月照明眸:有阶级社会的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均贫富”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为了这个美好愿望有多少人不惜血洒疆场,但是从未成功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建国后的六十多年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随着挖掘若干个村庄的发展轨迹我们会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土地公有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

未庄子:塘约的“合作社”是过去农村合作化的复旧吗?不是,而且有本质的不同。

不同点在于:塘约村农民自愿将承包的土地确权流转到村合作社,不仅土地确权,而且对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权、小水利工程产权,对这七权同确。通过确权,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塘约人称之为“村社一体,合股联营” 的合作社。

这一次塘约农民合作组织起来,是以全面的权力界定为基础,和“一大二公”的集体化道路比较起来最大的差别,那一次是模糊权力规则,实际上是模糊了产权的功能,而这一次是全面的权力界定。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维护了集体经济。“一大二公”的集体化,土地无偿归集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利益。

月照明眸: 改革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化道路未能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的个人利益,生产队里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那个时期各级政府对农村工商业严厉打压,我小时候记得贩卖辣椒、鱼类、旱烟的小商贩经常被抓,然后拍卖掉他们的货物,说这是搞资本主义,一切带有商品经济色彩的行为都被严格打击和制止。乡村经济管制太死,失去了活力。在“一大二公”的体制下农村与农业处处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意志,而农民本身内生动力较小。

塘约道路产生于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这个背景下,离开这个背景就没有塘约道路,塘约村的合作社有明显的现代企业的特点,合作社各专业队队长跟股份制企业的CEO差不多,社员用地入股也就成了股东。这个模式较好地处理了农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利益的有效捆绑让他们同心同德了。

未庄子: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几亿农民的生活,而且总体上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塘约的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建立在新的经济平台上的。土地集中后,塘约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合作社组建各个专业队。农业生产团队有四个组,共80人,多数是妇女。建筑总队下面有12个队,共286人,分水泥工、粉刷工、石匠、水电安装、室内装潢等工种,其中妇女近百人。运输队有四十多人。这些能工巧匠大多数是外出打工回来的。他们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月照明眸:1981年之前,我父亲做过多年的生产队长,为集体他很操心,但是社员生活没有多少改善,那时候一年四季吃粗粮,只有来亲戚和过春节才能吃顿细粮,那时候心脑血管病少,因为每人每年吃不了几斤油,那一会人们不用减肥,一个村没几个胖子。

大约1981年的时候,我父亲找到了公社党委书记,要求搞家庭承包制,那一会各级干部极少官僚主义,公社书记当即会同村支部书记来到我们生产队开会,经全体社员举手表决同意了搞家庭承包,公社党委和村支部尊重了社员的选择。承包后第一年,我家小麦闹了一万多斤,我家12亩多地,每亩平均800多斤,那一年开始我们家全年吃上了细粮。而在承包前的那些年里亩产小麦不过二百斤上下,调整一下制度就翻了四倍,多么惊人啊。

当然家庭承包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塘约道路就是家庭承包模式的升级版,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未庄子:1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文件里说,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村改革的核心还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说,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一个是坚守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一个是耕地红线不突破,一个是农民利益不受损,这是农村新一轮改革必须坚持的“三条底线”。

月照明眸:12月26日,中央下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是继胡温免除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以来的又一次积极作为的大动作。

土地因为有交易才能产生效益,三权分置有利于农民利益而于集体利益毫发未伤。比如,张三有几亩地,因为外出打工不想自己种了想转包他人,而李四、王五等想承包他的地。那张三就得掂量看谁给的钱多就包给谁。土地所有权依旧是集体的,不过是种地的人换了一下。大家各得其所不亦可乎?三权分置实质上把经营权当做了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得有市场,有市场就会让有承包权的农民获益。比如某农民是种棉高手,他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转包别人几百亩地。我们市卢怀玉就是种棉能手,他也是18大的代表。他长期转包大量的土地,在他自己依靠科技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的再就业。试想如果土地不许转包他人,就无法带来规模化的经营。

未庄子:塘约经验,为破解农村的土地权利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找到农民合作的道路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解决农村脱贫,要靠政府大力扶持,但根本的要靠农民的内生动力,找到一条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路。

月照明眸: 我去年写了一篇博文,提出过农民最终还要走合作之路才有出路,机器化的进程已经使传统农民消失了,传统农民是一块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现代农业基本上是商业化的农业了,耕地需要花钱请拖拉机手,收割也是花钱请收割机手,购买种子则多方咨询看看哪一家商店又便宜又好,等等,现代农业很少活是农民自己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种地成本抵御市场风险就成为农民的重中之重了,降低种地成本必须联合才能降低,大块地的耕种与收割的费用比小块地要低一倍左右。抵御市场风险更需要农民间的合作才更稳健,人多主意多、信息多、讨论多。插上门过日子的农户没有出路。

未庄子: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塘约村巩固了集体所有制,进而实现同步小康,共同致富,这种做法,是对脱贫致富路径的一种有益探索。塘约村走的这条道路,彰显了农民的创造性,那么塘约道路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呢?这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中央提出要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月照明眸: 改革开放最英明之处就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政府尊重农民意愿,你这个生产队的社员如果大多数认为“一大二公”那样的体制好,你可以坚持“一大二公”,塘约村民认为他们的模式优越可以坚持他们的模式。目前来说大多数地方依旧是家庭承包为主,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怎样深化,我依旧坚持政府要继续尊重大多数村民意见,不搞代替决策,农民是松散型合作还是紧密型合作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做主的好处是,合作出现了问题人们会从自身上找原因,不会抱怨政府。

前些年我所在的生产组搞过松散型合作,就是在耕种等环节同步进行,在收割环节,谁家地里的粮食归谁家,如此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又不会因分成果闹矛盾,我称这种合作为松散型合作。塘约村那样的合作我称之为紧密型的合作。松散型的合作不需要管理者有多高的素质。紧密型的合作需要管理者有相当的民事协调能力和市场经验。

未庄子:塘约还有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就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使其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重中之重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他们的做法是“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对党员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他们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雷打不动,增 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月照明眸:据我所知,十多年来河南河北等省在村支部选举上有所创新。党建并不局限在党员之间,党支部的选举在全村党员之外还要加上村民代表共同选举,当支部书记的难度增加了,这样选举出来的支部代表范围广,更容易做群众工作。而选举出来的支部成员不仅接受党员一年一度的评议,也要接受村民代表的评议,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免出现问题,可以说党建无尽无休,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制度。

未庄子:选好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尤为重要。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说:“选对一个路子,选好一把手,是重中之重。”左文学说:“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大改变。”

左文学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又善于学习,有工作能力,带好党员这支队伍,密切党群关系,全体村民抱团发展,通过艰苦奋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月照明眸:可以说无论任何级别的政府,一把手永远是关键,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就很优秀,他提供思路,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予以理解消化,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善于学习的左文学和全村党员带领群众探索出了适合塘约村发展的道路。

河北有个俗语说:军长好当,村长难做。宁管一军,不管一村。一个村庄一般都有几百年到几千年的历史,世代居住于斯,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而部队虽然天南地北的人凑在一起,但都是入伍时间都不会太长的的年轻人,人际关系单纯的多,上下级行事办事皆有明规可循。所以说好村官不容易不简单,*同志为什么善于处理复杂矛盾呢?一个原因就是他年轻时从农村的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就开始了能力历练。

周建琨说:“选对一个路子,选好一把手,是重中之重。”太有道理了。

未庄子:塘约经验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党支部在农村当中的领导作用。这两条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塘约经验。塘约道路能不能推广,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月照明眸:从中央文件上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无可撼动,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也是中央一以贯之的既定政策。塘约现象并非孤立现象,在京津郊区农村及其他省份农村也有类似现象,我们期待更多的农村党支部从塘约经验上找到适合于自己村庄的发展道路。

未庄子:塘约道路是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取得的。夏季,在塘约村遭受特大洪灾的艰难时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来到了塘约村,他建议左文学成立合作社。正是在他的指点之下,塘约村才走上了集体脱贫、共同富裕之路。

前不久,周建琨被调到毕节担任市委书记。毕节是一个贫困程度远远大于安顺的地方。他又被派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去了。周建琨已经56岁,再过4年,也就是全国农村脱贫之日,他就退休了。

周建琨书记说:“在中国50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是毕节人,4个贫困人口贵州省有一个是毕节人。从胡锦涛*倡导的实验区,到现在*两父子,他的父亲写的关注毕节,到他四次批示,所以我们去了以后,在今天我们面对中国的农民,面对农村说句心里话,我们是摸着良心干事,摸着良心,不忘初心,我相信我们的农村会越来越好。”

我们向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的周建琨、左文学这样的共产党员致敬!

月照明眸:塘约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三级政府的良性互动,比如左文学准备刹住村民滥办酒席之风时,镇党委书记马松说:要开头从全镇开始,否则塘约村自己弄而邻村不动会给塘约村带来压力。闹不好会让左文学的努力落空,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左文学一班人马成功制止了多年歪风,仅此一项就为塘约村村民每年省去办酒席的三千万费用。左文学去找市委书记周建琨办事就像到邻居家串个门那么方便。没有如此和谐高效的上下级关系,就没有塘约村的今天。

县域党建非常重要,国家的大政方针实赖于县市政府的贯彻执行,一个高效的县市党委政府完全可以带好域内村级组织,塘约村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月照明眸:“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也正因为真实,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起到了小说等体裁所不能起的作用,比如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不知道感动教育了多少中国人。在报告文学式微的今天,王宏甲一如既往的努力令人称赞。

未庄子:王宏甲是一位有抱负、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几次深入塘约村调查,满怀对农民的赤子之心,写出了这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思想价值的《塘约道路》。

*说:“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有出息的作家、有作为的作家,都应该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饱含激情,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为祖国而歌。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7篇,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汇总】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汇总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_读塘约道路有感

关于2024年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精选2024年最新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2024年最新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2024年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