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刘伦堂心得体会一心为民清廉如水

更新时间:高考猫

2016关于学习时代楷模刘伦堂心得体会【1】

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二楼党总支书记的办公室里,笔记本堆成一摞摞,却再也等不来主人的翻阅和记录。笔记本的主人??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74岁的刘伦堂,今年6月25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刘伦堂当了25年村支书,将一个贫穷的城中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村内聚集了32家企业,去年产值达2.3亿元。然而,他的遗物除了一麻布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就仅有一张存有3000元的水电缴费卡……

带领社区奔小康

老鹳庙村域面积只有2.06平方公里,2010年“村改居”。1989年以前,这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到3分。改革开放春风吹到老鹳庙时,刘伦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第一个村属企业??老鹳庙水泥厂。因经营有道,刘伦堂从村里调任乡重点企业总经理。

1989年,他曾创办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关门停产,村里人均负债达1500多元。这时,干部群众想到了刘伦堂。他们联名给乡政府写信,希望刘伦堂重返村里,带着大家闯难关。

从红红火火的乡办企业,回到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当书记,刘伦堂也有过思想斗争。“组织上需要我,村民需要我,我只能回去。”刘伦堂临危受命,想尽办法,向亲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终于凑了3.5万元,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

经过一年努力,水泥厂实现产值128.8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随后,他又在村里办起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等企业。1991年底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结余。

近年来,黄石市要求全面关停“五小”企业,老鹳庙村的多家企业也名列其中。刘伦堂提出,发展要讲科学,光拼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不能再做了。他先后引进众联物流、万邦机电、华隆冷链等生态友好型企业,并规划发展大型物流园、商业中心和高新科技园区。

时间的脚步,走过了13个寒暑。去年年末,老鹳庙社区实现总产值2.3亿元,集体收入连续10年逾百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下陆区考核为全区27个社区之首。

12本笔记记录民情

在老鹳庙村东头,企业和垃圾场污水从这里流过,居民的日常饮水受到污染。“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严重失职。”在1999年8月16日的笔记本上,记着刘伦堂这样一句话。

刘伦堂没有食言,改水计划立即实施。经过初步计算,全社区安装自来水总投资78万元。刘伦堂多处奔走,争取上级改水资金21万元,集体投资30万元,群众投资20万元,终于把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解决了吃干净水难的问题。

“没有刘书记为我担保,我的合作社可能早就完了。”47岁的村民江文胜告诉记者,2000年时,他将30多亩荒山坡承包下来,种银杏、桂花、枣子。“树苗前期投入大,没什么产出,我一度困难得揭不开锅。”刘伦堂听说他承包的事,主动登门,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在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到我家来看我,让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别放弃。”江文胜哽咽着说。

对全村各家各户情况了如指掌的刘伦堂,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今年4月,刘伦堂开始有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6月23日,他最后一次去社区办公室,社区文书方杨奏看到他“很瘦很瘦,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

两天后的6月25日,刘伦堂离世。

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从生病入院到病重去世,刘伦堂始终没有等来哥哥刘伦华的看望。2005年,从事建筑多年的刘伦华,三番五次找到弟弟刘伦堂,请求在社区安排一些建设工程。刘伦堂不答应:“别再找我,我是共产党的社区书记,社区的活一点也不会给你。”刘伦华气得近10年不与刘伦堂来往。但当刘伦堂去世后,刘伦华来了,大哭着长跪不起。

“父亲总是这样,当了25年社区带头人,从不肯为家人牟私利。一些亲戚朋友都认为他不讲情义。”刘文兵说。刘文兵生了个女儿,想再要个儿子,刘伦堂认为有违计划生育政策,不许他生。

临终前,刘伦堂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你们不要怪我,无论什么时候,我的手伸出来都是清白的。做人要堂堂正正,宁可吃点亏,也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2016关于学习时代楷模刘伦堂心得体会【2】

25年前,老鹳庙是个穷地方:2400多村民只有600亩菜地,人均耕地也不过三分;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也欠了一大笔债。在刘伦堂的带领下,而今,老鹳庙成为生产总值过亿社区。

担任村支书25年来,刘伦堂始终心系百姓、忠于职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只要乡亲们富起来,我就赚了”

1985年冬,担任老鹳庙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刘伦堂创办水泥厂,每年为村里带来10多万元收入。因为工作能力出色,他被选调到乡企业公司任经理。

到了1989年夏天,老鹳庙发展遇到瓶颈:前些年红红火火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而停产;投资300多万元的彩色水泥厂,因产品褪色用户纷纷退货而倒闭。村里人均负债达1500多元。

当时,村里党组织软弱涣散,群众想到了刘伦堂。他们联名给肖铺乡党委写信,要求派刘伦堂回到村里当支书。他二话不说就回来了。

刚回到村里,刘伦堂就拿出省吃俭用的800元积蓄和找亲友借来的500多元,并发动乡亲集资。

在回村工作的第十三天,他筹集到了3.5万元救急款,让停产半年的水泥厂重新点火开了工。“那年冬天下了大雪,刘书记仍然带着我们一起上山用板车拖石头;到了夏天,他自带馒头和水跟着货车到武汉去跑销路。”村民张友说。

凭着一股子拼劲、闯劲和韧劲,刘伦堂使水泥厂起死回生。1990年,水泥厂产值达到128.8万元。趁热打铁,他利用村里丰富的石材办起了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和建筑队等企业。

1991年底,老鹳庙村还清了所有债务并有大量结余,村里五保户和困难户都有救济金发,村小学也改造了。

“群众的需求,就是对干部的要求”

在老鹳庙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书柜旁挂着刘伦堂走村串户时戴的两顶旧草帽,地上是他下乡穿的一双胶鞋,办公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笔记本。

社区主任程冬生介绍,刘伦堂有5种笔记本:日常工作、群众反映问题、群众纠纷、上级领导讲话和学习笔记,“这些年下来,他记了20多本笔记”,其中有一半多都是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

“村里电压太低,150瓦的灯泡跟15瓦的没啥区别,安了稳(电)压器也没什么用,还要靠自家做的煤油灯照明。”刘伦堂的笔记本上写道。后来,刘伦堂四处打听供电局领导的日程安排,跑去“反映情况”。最终,老鹳庙村实施了电改,居民用上了放心电。

一次暴雨过后,附近钢厂的炼钢焦油漂进了群众的饮用水井,一些群众喝不上干净水。

“社区可不可以勒紧裤带过紧日子,拿出钱来引自来水?”刘伦堂征求两委干部意见。但算来算去,还有一二十万资金缺口,于是刘伦堂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大家出主意。“我们自己的事,自己也应该挑担子。”很快,各项费用就逐一落实下来。当年10月份,老鹳庙自来水管网通达各个居民小组。

同事回忆,刘伦堂经常说,“群众有事不找我们找谁?只要群众找上门,我们党员干部就要帮到家,群众的需求就是对我们的要求。”

“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决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当“一把手”25年来,刘伦堂经手的社区建设项目上千个,此外还有很多市级、区级的工程,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人“捞油水”。刘伦堂曾定下“家规”:凡是社区的事,尤其是建设项目,家人一律不得插手。

今年大年三十,刘伦堂开了一个家庭会,“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我担任村支书25年,最看重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要做到这样,就要清白做人、端正做事,决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弥留之际,刘伦堂从枕头下摸出两张银行卡递到儿子手上:“我的手是清白的,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钱。”他断断续续地告诉儿子儿媳,平时他资助过社区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捐助过生重病的乡亲,还替贫困家庭交水电费。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一笔钱。”儿媳江四兰说,两张银行卡总共才有3600多元钱。2003年,江四兰想买商品房,去找刘伦堂借钱,可他最终只拿出了几千元。一直认为公公“抠门”的江四兰在看到刘伦堂的银行卡时,才明白公公真没多拿村集体一分钱。

2024年学习刘伦堂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