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鉴史问廉之文化之力》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高考猫

1、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文化之力》心得体会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说到一个人的发展,脑海里首先就是儒家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揭示了一个人从根本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尽到自己的本分,进而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一个过程,而这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之力》正是着眼于这点而向人们揭示自古到今中国文化中对社会腐败或清官廉吏的记述,其实文化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很多时候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敢怒不敢言,迫于强权只能诉诸于文艺创作,起到讽刺比喻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文艺创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起到了警示作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他们的心声和人们对世道的感受。

《七品芝麻官》作为豫剧的经典剧目,其实在我的脑海里也留下一些印象,尤其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连街边的小孩儿都能顺口说出,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力量吗?还有我们口中经常表达自己被冤枉时会说:“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哪……”说笑之间不也证明关汉卿的《窦娥冤》的广泛影响力吗?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都在向人们证明,贪官污吏的恶行、一个社会的黑暗腐败或者盛世太平、清官廉吏的善举不会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逝,人在做天在看,人民群众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传承。

2、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文化之力》心得体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在河南广袤大地的几乎每个村庄,都会听到有人哼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的经典唱段。一部戏曲,何以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又何以这么受欢迎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代豫剧丑星牛得草、金不换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广大戏曲爱好者,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戏的情节编排精彩,七品县令唐成为民做主、斗倒权威的故事以及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标志性台词喊出了百姓们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期盼。

民间说书艺术阵地的守望者张满堂年过六旬,不为名利甘心守护马街书会,为马街书会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保留了一批包括颂廉诛贪内容在内的说唱艺术,丰富了当地及周边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明代作家冯梦龙,不仅写出了反映明代基层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三言》巨作,而且又是一个实干家,他在晚明动乱时期,到荒僻小县寿宁做了4年县令,在保持前任县令戴镗清正廉洁的生活、工作作风的同时,秉承“治官如治家,爱民如爱子”的为政理念,筑城墙、办学堂,为百姓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好事。时至今日,当地百姓还把他供奉在文庙,香火鼎盛。

自2011年河南省纪委开展廉政文化系统创建活动以来,各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最常见的“廉画”就是竹和莲。而“板桥竹风”的主人就是做过范县县令的郑板桥。濮阳的党员干部大多都去过郑板桥会馆,深深被他的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品格所折服,因而把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做工作的座右铭。就在今天,*在首届县委书记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要求最基层的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对参训的县委书记也是为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提出了工作要求:忠诚、为民、担当、清廉!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内乡县衙三省堂这副楹联语言精练、寓意深刻,令人赞不绝口。这是继戏曲、小说等文艺形式之外,以楹联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正气歌,读来不由得让人想起此楹联的作者??清朝内乡县令高以永,他在位11年,在清除战乱时期,用“六年不收赋税”等政策鼓励开荒,四年共开垦荒地四十多万亩,使当地百姓结束了流离颠沛的苦难,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勤于政事的高知县,生活清廉,在离任时身无长物,行李只有随身衣服和几本书。

文学史上堪称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原来是从未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仅凭好友滕子京寄来的《洞庭秋晚图》,经几番揣摩、酝酿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济世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文化,影响深远且历久弥新的,内容大多是推崇廉洁清明,鞭挞贪腐邪恶,进而弘扬正能量的。由此可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是顺民意、合民心的一项惠民工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廉政建设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在今天召开的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永远在路上!

让我们借文化之力,信心满怀地行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路上。

3、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文化之力》心得体会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自然地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服务着人民,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反映着人民对公平、公正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丑恶的鞭笞,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廉政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是“主旋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有三千多首,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且作者皆为“无名氏”,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朝廷乐官制作的乐歌,有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更多的则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是典型的人民文化,由此产生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歌,形成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景况??饿了以《诗经》“充饥”,累了以《诗经》“解乏”。其中一首《硕鼠》,讽刺了当权者的腐败,表达了人们对执政者清廉的渴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抒发了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国乐国,爰得我直。”“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产生于尧帝时期,用木头制成,树立在道路两旁,称为诽谤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路人留言的作用??“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一批“文化人”出现,他们从民间文化脱颖了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阶层??士大夫,他们在人民文化的长期滋养中,对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诉求感受最深,于是拿起了如椽之笔,创作文艺,成了人民的“代言人”。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和担当,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去为人民鼓与呼,他们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寸心知”就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汉卿,元曲的代表者,《窦娥冤》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其实,《窦娥冤》脱胎于传统故事《东海孝妇》,关汉卿把它提炼出来,加工成《窦娥冤》,为底层善良、坚强的妇女呐喊,向腐朽、黑暗的社会投去“标枪”和“匕首”;冯梦龙以“三言”奠定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他的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他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以“治国如治家”“爱民如爱子”的官德给后世留下了廉政的清风,赢得了爱民的美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一生忠君爱民的真实写照;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享誉文坛,其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书法清瘦,写出了为人清正、刚直的秉性,他做官更是楷模,前天*还引用他的一首诗来告诫县委书记要关系人民的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传统文化的积极继承者和弘扬者。*曾要求领导干部要了解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明其义,不难发现,注重历史的借鉴,在*的廉政建设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从政者要把“正心、修身”摆在首要位置,使廉政理念根植于从政者的每一寸肌肤,培育廉政文化的骨骼,从廉政文化里汲取养分,培植官德,形成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全面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中国的“廉洁梦”。


2024年廉政教育片鉴史问廉之律令之矩心得体会

2024年鉴史问廉之制度之重纪录片心得体会

2024年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之千秋之评心得体会

2024年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汇总篇

2024年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精选)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

关于《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汇总

2024年党员干部廉政警示教育片《鉴史问廉》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