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冬训心得体会例文【优秀】

更新时间:高考猫

党的十八大从深入推进*伟大事业的高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的意见》,全面阐释培育和践行*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根据中央要求,今年4月,省委专门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标志着江苏培育和践行*进入新阶段。24个字的“三个倡导”自提出以来,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兴起了关于价值观的热烈讨论,为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感召群众、引领风尚,让*真正在江苏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努力使崇德向善成为动听的“江苏好声音”。

一、进一步增强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自信是对价值追求的高度认同,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追求,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形成攻坚克难的力量,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增强价值观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观念,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根,是当代中国人的底气。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能够不断激发起人们的激情、渴望与梦想,通过不断增强自觉自信,实现最大多数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普遍认同,并自愿践行。千百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对历史和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等,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今天,只有将这种无穷的精神力量融入现代化进程,并有效实现其现代性转化,才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不断强化文化自觉,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现实力量。

第二,增强价值观自信,抢占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各种软实力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如果没有价值观念,想在世界上立足是立不住的。我们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支撑和精神资源,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逻辑上讲,价值观自信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文化自信又是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掌控文化话语权的实力所在。因此,加快推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创造新的文化辉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切实增强价值观自信。

第三,增强价值观自信,破除对所谓“普世价值”的迷信和盲从。当今,新时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价值观渗透,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意图,而一些价值观念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任何价值观都是历史的,都有其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超历史、超阶段、超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再往深层次讲,价值观念与政治理念紧密相连,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的另一种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必然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西方国家推行所谓“普世价值”的实质在于,混淆西方价值观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最终用西方价值观念取代*,从而动摇党的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决不能在价值观上自我贬低、自我矮化,落入“西方价值陷阱”,而是要始终以*为统领,保持应有的理论清醒和足够的政治定力,在坚守正确价值追求中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二、准确把握24个字精髓要义

*从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的组合式表达基本内容。准确把握“三个倡导”24个字内涵,是培育和践行*,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基石和起点。

“富强”:何以居首位?“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目前仍处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富强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的“富强”,是民富国强的缩略或简写。富强需要一国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但富强有着更为丰富内容,更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需要通过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在全面增进国力的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利。实现富强,要靠一个国家的人民矢志不渝地艰苦奋斗。未来,我们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和释放追求富强的新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追求富强的新路子,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追求。

“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对人类政治生活来说,民主从来就是一个最高价值,一个能够得到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政治理想,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建设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民主对于*来说,是一种须臾不能分离的特征。民主不仅是*的本质要义,而且更是*的国家形象,甚至还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注意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在技术层面上有值得学习之处,认识到我国仍处在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摆脱不了思想禁锢,很多人对民主问题仍不敢谈论,对民主仍有很多误解。在这个问题上,*同志果敢地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就没有*”。跳出“民主是西方专利”的思想误区,我们需要更好地通过扎扎实实的制度设计和方案设计,富有成效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发展*,彰显*制度优越性。

“文明”:现代化的国家实践。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它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人们常将现代化与文明相等同,似乎现代化就是文明。然而,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看,文明的进展并不总是线性的:在发展方式上,并不总是那么文明,甚至有的是反文明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着资源掠夺、向外扩张、四处殖民、糟蹋文明。而非西方国家无论是自我拯救还是反抗外侵,采取的都是走向现代化,而且大多是“以西为师”的现代化。现在,我们将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明确了国家层面的现代文明,应当是包括国家所有财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的总和。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实践并不断完善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如果经过努力最终实现,将是对“西式现代化”的一种超越。

“和谐”:凝聚中国力量。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理想。《论语》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新和谐”等,都反映了这种价值追求。社会和谐成为*的基本内容,有其深厚的现实根基和长期的发展需求。*制度是保证各阶层、政党、民族和谐融洽的制度,是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制度,是其制度基础。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是一个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价值基础。中国梦就是我们凝聚社会各界、海内外同胞的最大公约数。在培育践行和谐价值观的过程中,须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和谐与差异。“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尤其在当今多样化的社会里,要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共生共荣。二是和谐与竞争。不讲规则没有底线的竞争只能抑制市场的良性发展。要学会在公平中讲竞争,在竞争中求和谐。三是和谐与法治。一个和谐、善治的社会,理应既是民主自由的社会,又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树立敬畏法律、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以达到总体上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少人认为,现在努力打拼或理财,等到经济基础丰厚了,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就进入自由状态了。这个见解的错误在于:一是把自由奠基于金钱或财富之上。二是把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必定要与他人和环境发生互动,必须遵循以下三重关系:一是自由与必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某些人试图逆社会历史潮流而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如袁世凯试图恢复帝制,结果是死于一片讨袁声中。二是自由与法律。乍看上去,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但正是通过这种约束,普遍的自由才变得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是法的最高理念。三是权利与义务。不应该在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中只看到主体拥有的权利,同时应该看到,主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

“平等”:现代社会的基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所追求的平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更不能等同于“平均”,而是强调公正、公平意义上的平等。如果片面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只会导致贤愚不分、勤懒不辨,从而损害到公平公正,陷入到平均主义中去。根据社会分工实行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也是一种“平等”的形式。这种社会分工就包括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身份关系,等等。当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层面是平等的,即人格是平等的。我们应当追求基于人格平等而衍生出的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二代”现象就是不平等的,应当予以克服。也要避免从追求绝对平等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于强调个性化、差异化。比如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男女平等、教育平等和同工同酬等问题,无疑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公正”:惟“公”然后能“正”。“公正”是“公”与“正”的复合词。我们现在讲的“公正”可以界定为以“公”理念,以权利平等为基础,坚持公道,实现公平、正义。“公正”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又是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要实现社会公正,必先践履公正,也就是要讲公道。首先“干部办事要公道”。正如*所言,“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讲“公道”还要求“舆论要主持公道”。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网络微信、民间舆论,都应担负起主持“公道”的社会责任。公民也“要处事公道”。公民在遇到利害矛盾时也都应依法行事、按理“出牌”。“公道自在人心”,重要的是要让“公道”成为“人心”,形成崇尚正义、追求正派、维护规则、遵守秩序、平等待人的社会氛围。

“法治”:捍卫公序良俗。法治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法治强调法律具有至上地位,应当依据法律实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又是体现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二是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落实到制度层面,其取向就是制约权力,保证公权力在内的各种权力不被乱用,从而使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三是是一种社会状态。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法治追求的目标。是否实施法治、法治实施的状况如何,与国家发展的阶段和现状、道德水准紧密相连。我国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法律观念的影响,法治建设将经历一个漫长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形成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幸福。

“爱国”:锻造国民博大之爱。爱国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是*救了中国,是*发展了中国。如今,我们的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神舟”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加快实现。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能不感到骄傲自豪吗?能不以更大的决心和干劲报效祖国吗?爱国是一种朴素价值,从本原上内生于每个人对家园和国土的眷恋与热爱,最终凝聚为所有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尊崇感。爱国是一种自觉行动,不需要每日诵念,潜移默化于自己每一个细小的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行为。

“敬业”:恪守底线提升境界。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敬业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底线意义上的敬业往往是指践行一个职业的伦理契约。“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真正的敬业者必然有爱业情怀,有一种崇高的事业境界。大发明家爱迪生是个工作狂,他说,“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爱迪生如此忘情于工作,是因为他在工作中体验到最高的快乐。这种敬业境界,完全抛却了小我的功利考虑,在工作的“大爱”中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诚信”:美德之基修为之魂。诚信,在主流文化中是作为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古人讲,“人无信不立”,“诚信是金”。诚信作为个人美德并不是为了自我欣赏,更主要的是作为重要伦理纽带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如果在交往中有一方不诚信,就会伤害另一方的利益或尊严;而不诚信现象高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出现诚信危机,腐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败坏社会风尚。当下,诚信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痛点。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维系诚信交往的监督形式作用弱化,失信成本较低甚至不必付出代价,再加上利益的诱惑,诚信道德底线不可避免出现了裂口。因此,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我们要更加倡导个体诚信的价值观。

“友善”:人之为人由爱及仁。“友善”指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友善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如孔子提出“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多种说法,其共同之处都是善待他人。在*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更有必要提倡和践行友善这一价值观。通过理论阐释与弘扬先进相结合,以此来呼唤爱心与善举,克服在人际交往中互相算计、见利忘义,对待他人残忍、粗暴等与友善相悖的现象,从而让友善之春风永远吹拂。

三、以优秀历史文化涵养*

*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的精神宝库。培育和弘扬*,必须溯文源、通文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获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

概括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世界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不同于西方注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文化,就其根本来说,是占支配地位的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是可以合一、统一的。这种侧重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协调,对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与价值资源。

二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集中概括和价值提炼。孔子非常注重刚毅的品格,认为“刚毅木讷近仁。”也强调知识分子要弘毅,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易传》明确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是支撑中国人、中华民族拼搏进取的重要精神动力,必将激励我们再一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文化观。重视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构成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即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而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易传》也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肯定了重和去同的思想。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对于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四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的道德观。以德立人、以德服人、以德治国,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构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传统社会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事的价值准则,也构成了社会和谐有序的道德规范。

五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观。以民为本,民本主义构成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更好地主张和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六是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国际观。“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的精神和传统。通过求得内部的和谐与和平,即“亲睦九族”,来求得外部各国的和谐与和平,即“协和万邦”。基于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文化理念,传统中国不存在侵略扩张、国强必霸的文化基因,在处理国与国的问题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和平共处、和谐共存,主张文化交流,互通有无。

2.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建立大教育格局,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形成教育整体合力。首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让感恩、孝道、亲情、温暖充溢整个家庭。再次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让自强、诚信、友爱、和谐之光洒遍社会每一个角落。三种教育之间要形成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局面,着力避免三种教育力量之间的相互抵牾,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当前,文化产业在繁荣*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要推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创造出更多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价值观的深思、审美上的享受,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发普遍的社会行为风尚。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具有普遍动员性和广泛影响性。要开展好“身边好人”选树宣传活动。把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好人好事呈现在群众面前,广为宣传,让好人好事可感可亲可学,激发群众的善心与德性,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争做好人、争做好事的浓厚氛围。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贵和、诚信、友善、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等价值观念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评价标准,使之发挥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维护团结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要大力依托社区群众文化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活动,如春节慰问活动,重阳敬老活动,中秋团圆活动;要支持群众文化组织开展内容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群众的精神必需和重要构成。

3.大力弘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的艰辛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彰显党的性质、反映优良传统、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这些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优秀政治品格、高尚道德追求、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面貌的结晶,既是的革命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培育和践行*的不竭力量源泉。

弘扬实事求是优良革命传统。实事求是是古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做事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然要求,它要求人们主动把握事物变化的法则,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观点,形成了实事求是优良革命传统,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优良革命传统,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作为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弘扬艰苦奋斗优良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艰苦奋斗美德的支撑。我国古代贤哲认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强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应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同志特别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处在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优良革命传统,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艰苦奋斗中推进改革发展。

弘扬开拓创新优良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先贤们始终秉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倡导“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这些精神,形成了开拓创新优良革命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优良革命传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同时,对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对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要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承,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前进的强大力量。

四、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

*,其追求是高远的,其要求又是具体的、实在的。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是重要方针、基本方法。要坚持接地气、贴民心,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融入到生动的社会实践生活当中,更好地为人们所践行。

1.抓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是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7月,南京青奥会开幕前夕,被称作“小青柠”的2万多名青奥会志愿者收到了*的回信。“*”希望志愿者们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小青柠”不负*的期望,用青春激情、真诚奉献、精彩表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在青奥会闭幕前,国际奥委会*巴赫为“小青柠”们颁发奥林匹克杯,感谢他们的热情奉献。如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一样,南京青奥会的志愿服务行动,让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社区为依托,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为重点,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坚持志愿服务活动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出一批学雷锋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引导人们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2.弘扬优良家风。*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当时家风家教的典范。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当代众多的孝敬典范有口皆碑,孝亲敬老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要大力弘扬孝道,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引导人们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长辈的关爱之情,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把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近年来,我省以提倡现代文明家风、提升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目标,不断创新载体、拓展领域、丰富内涵,打造了一批“学习型家庭”、“美德在农家”、“廉洁家庭”、“平安家庭”、“节约型家庭”等活动品牌,发挥了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弘扬良好家风、推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我省又广泛开展了寻找“江苏最美家庭”活动,寻找、展示江苏“最美家庭”风采、讲述“最美家庭”故事、传播“最美家庭”家训,既是一次深入发掘新时期贤妻、良母、孝女、善邻的时代典型的过程,也是弘扬良好家风、培育和践行*工作新的抓手。

3.抓好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有害思想观念,导致一些人信用意识淡薄,社会信任感下降,诚信缺失、造假欺诈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精心组织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真诚做人、守信做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把诚信作为管理的重要原则,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在全国率先制定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办法,按照污染防治类指标、环境管理类指标、社会影像类指标等,将企业环保信用分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五个等级,评定为绿色企业,可优先办理环保行政许可,优先调剂使用储备的排污总量指标,优先办理上市、融资等环保审核事项,等等。江苏省公安厅也正在筹划将交通失信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体系,公安交管部门负责记录机动车驾驶人、所有人的交通违法、事故等信息,一旦交通失信累计到一定程度,将受到省文明办、信用办、教育厅、公安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部门联动实施的惩戒。

4.抓好勤劳节俭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过去,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劳节俭;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样需要勤劳节俭。在物质条件好转的情况下,一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思想严重起来,一些领域铺张浪费、豪华奢靡现象正在滋长,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可谓触目惊心。据有关材料反映,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懒惰和浪费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严重的是损毁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要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崇高品格。为贯彻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培育和践行*,我省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勤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勤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2014-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具体任务、落实部门责任,扎实推进勤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修身律己、带头节约,展示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江苏制定出台了《关于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若干规定》等4项规定,针对超标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评比创建达标、节庆论坛展会等开展“三项清理”,严控“三公”消费,狠刹奢侈浪费。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清理超标办公用房220?8万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201?5万平米,压缩“三公”经费17?9亿元。要开展全民性的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等活动,特别是要突出节粮节水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单位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培育和践行*,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契合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创新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微”字上下功夫。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运用文艺表现形式,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运用各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年,重大典型、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抓,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结构,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四是在公益广告宣传上下功夫。这是传播*的有效形式,要制作刊播一批“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品,突出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

学校党员冬训学习心得体会

基层党员冬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2024年拜年短信的祝福语

猴年春节祝福送给员工的短信大全

好玩的红包口令新春祝福语大全

猴年公司的新春祝福语图片大全

关于猴年春节的贺词祝福语

关于2024年小年祝福语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