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党员"的故事征文范文精选
讲讲家里那位党员的故事,今天高考猫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我家党员"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欢迎阅读参考。
【"我家党员"的故事征文一】我家有个“不退休”的党员
老丈人是我们家长辈里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1955年出生,1991年入党,党龄虽然不算长,但也算得上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
2009年,在边疆一所学校相知3年后,我跟媳妇结婚。因为彼此情投意合,属于地地道道的裸婚。结婚前,对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地女婿,老人没有问其他,只悄悄问了一个问题:“你是党员?”我当时错愕半天都没把“是否是党员”与结婚扯上关系,只好使劲点点头。老人眼里瞬间闪过一种“不一样”的肯定和兴奋。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老丈人是家里唯一的共产党员,也是村里近300号人马中仅有的4名党员之一。并且任过村里的小组长、支部书记、总支委员,还当选过县乡党代表。从出生到现在,他经历过“大跃进”、“文革”,也沐浴过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经过历史的洗礼,见证了祖国的变迁,让他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印记。所以在女婿的定义里居然情不自禁烙上了“党员”情结。而正是因为“党员”这个特殊的身份,让我和老丈人之间这段忘年之交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老丈人家门口,树立着一块写着“党员形象路”的铁牌。这是他在开展县、州文明村创建中,煞费苦心带领村民整治村容村貌而获得上级党委的特别“嘉奖”。每隔一段时间,老人都会用抹布擦擦灰,用油漆描描色,使天蓝色底版、白色字体显得更加耀眼。家里人都笑他臭美,只有我理解他这对这块牌匾情有独钟的特殊含义。
在村里,老丈人是个比较有“地位”的人。村里大事小事都要找他商量,小到家庭矛盾调解,大到修公路、搞建设,即便各家各户办个红白喜事都要请他作“账房先生”去“坐镇”。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家里作为长兄,一直担当“一家之主”的角色,带领5个兄弟成家立业,把人口庞大的一家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营造了良好家风。还在于他牵头为村里办了2件了不起的“大事”:第一件是他当村民小组长的时候,带领村民自发到四川学习,取回了栽竹子、编竹篓的致富经,改变了村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第二件是他任村支书的时候,力排众议,通过争取镇党委支持,带领群众筹资筹劳,硬是从崇山中岭间打通了进村公路,改变了村子与世隔绝的格局。这些“赫赫战功”,老丈人自己未曾亲口对我说过半句,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党员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荣誉。
而今,尽管他已年过花甲,但精力旺盛,一刻都不闲着。在家里,上山扛竹子、挑柴,下厨房做饭、坐下来编竹筐,一天到晚就像一只蜜蜂,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尽一切可能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村里,尽管不再任职,但他时刻关心着村里大小事,只要有需要,他都第一个站出来。有时候我劝他“歇歇吧!”而他却说:“农民党员没有工作,永远不会退休!”
“农民党员永远不会退休。”这句最朴实话,既是老人对生活的感悟,也折射出一名农村普通党员不普通的觉悟。而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朴实的党员,我们党在农村才有了牢固的执政根基。
【"我家党员"的故事征文二】绿邮服上的红党徽
如果用色彩来描绘童年的记忆,那对于笔者来说,应该是红色与绿色。
1986年夏天,父亲在县邮局竞聘成为了一名邮递员,并于三年后的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从那时起,红党徽与绿邮服就在我的记忆里扎了根。
父亲曾谈入党动机,却因为不善言谈而显得格外实诚。他说:“因为感恩修了家门口的这条铁路,让我走了出去”。父亲口中的这条铁路,修得很早,但修得很慢。工人来自小城四面,没有什么基建设施,也没有多像样的运输工具,甚至连一把杆子光溜的锄头都是稀有品。父亲说当时都是“铺路靠手,搬运靠走”。
1972年,困境中迎来了转机,上级通知规划落地了,焦柳铁路将过此站!那一刻,小城沸腾了!铁路局及相关单位的党员干部纷纷组织上阵,铁路沿线的住户受到感召几乎全部加入。父亲形容那时的场景:“好多胸口戴着党徽的青年人,袖子被碎石子剐成条了还在挖”,感叹:“他们戴在胸口的党徽,真的很耀眼”。
就是这条铁路的开通,父亲人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远赴省城完成了学业。也就是这条铁路,又把父亲带回了小城,后来找到了一份让他热爱一生的邮递员工作。父亲说,从坐上开往省城火车的那天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成了他的愿望。
父亲入党后的岁月里,抗击了1998年特大洪灾,当上了抢邮包、保仓库的排头兵,为洪涝中每一封邮件的安全送达寝食难安。还曾连续一周通宵达旦顶岗线路抢修的工作,生怕耽误了一个报平安的电话;后来,当上邮件分拣室主任的他,经历了2008年大雪封城,不过他又在当时断水断电的小城里,申请将分拣室筑成了有水有电的“避雪港”,为路过行人提供一口热茶;如今父亲已近退休,但那股劲儿,一点没改。他参加了党员结对帮扶和便民服务队,对能打上帮手的事,行动一点不输给年轻人……
小时候的我会抱怨,为什么爸爸做的总比别人多?别人的小孩被父亲载在自行车后座上兜风。而我只能在你加班时,在旧邮袋上打滚。可父亲过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给我答案。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直面群众的基层干部。这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在我心中,那就是??这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我家党员"的故事征文三】80后党员的“样子”
弟弟今年29岁,个子不高,不算帅气,但很阳光,脸上时刻漾着灿烂的笑容,他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也是一名80后党员。
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实现了回家乡做老师梦想。在镇中心小学分配任职岗位的时候,他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村小任教。他说,一同到校的其他几位老师都是外地人,情况不熟,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更能吃苦,还会骑摩托车,方便。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有人甚至托关系都想到条件更好的岗位工作,他却一股脑儿地往条件最差的地方钻。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傻乎乎的,就是书呆子的表现,就是跟不上形势的结果。校长也好奇地问他作此选择的理由,他认真而坚定地回答:“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入党了,是一名党员耶!”
所选村小因为太偏僻,学生总人数不多,仅有他一位老师。于是,他一个人承担了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村子里留下的绝大部分也都是老人和孩子,他在工作之余还经常“串门”,不只是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还常到那些困难的群众家里去。“王大伯,你家的秧苗还有多少没有插呢?”还未等回答,他就挽起裤腿拿着秧苗跨入了水田。“张书记,李大婶家瓦房雨天漏水,需要找人帮她维修一下。”“王主任,你明天去镇里办事,莫忘了把张大叔的身份证代取回来”……
他不仅是领导同事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也是村子里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他“管”的事不少。帮人干活的时候,说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要结合,才有助提高工作效率;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说是他们的子女都在外打工,不容易,帮他们照看下家人也是应该的。自己是党员,就更应该有点担当、作好表率了。在谈起这些的时候,总能见到他灿烂的笑容,可从没见过他说累的时候。
评选县“先进教师”,他所任教班级的成绩每期都稳居全镇同年级之首,硬实力加上他那副“热心肠”赢得的好口碑,自然进入了乡镇初评范围。可他却在一片疑惑中决定退出了评选。校长再三询问,他才道出了其中原委:参评的教师中,有临退休未评职晋级的,他们工作了一辈子,不容易,临退休了能获得表彰、评个职晋个级也算一种宽慰。自己还年轻,机会多。再说,一个党员咋还好意思和群众抢功争名了呢!校长赞许地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样的年轻人真不多啊!只见他傻乎乎地笑着。
学期又结束了,校长通知他到镇上参加会议,再次提出给他补发复式教学补贴,又一次被婉拒。最终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强行”让他收下了,也第一次看到了他难为情的样子。回到村里,他决定把补贴用以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去看望困难党员群众。
有人认为他把自己摆得太高、看得太重,所以“管得太宽”。他会傻乎乎地笑着回答:“我只是村里的老师而已,没有任何权力,所以没有可摆的、可管的。我是一名党员,得尽一己之力,为群众办力所之事。”他脸上总是漾着幸福、灿烂的笑容。
这位“傻乎乎”的心里永远装着他人的年轻教师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同事们决定对他也“家访”一次。当同事们看到墙上那片金灿灿的“优秀共产党员”奖状的时候,一切都明白了。这个被老一辈共产党员熏陶出来的*党员,自然也就有了敢于担当、为民着想的精神和情怀了。当听到同事们对他“优秀事迹”宣讲、对他连连夸赞的时候,七十余岁仍显硬朗、仍有党员风骨的爷爷不住地点着头,说:“这才有共产党员的样子嘛!”
【"我家党员"的故事征文四】我家有个“修路校长”
我的父亲是1996年入党的,是家里最老的党员,他在一所离家30公里外的农村小学当校长,因周末经常在村里修路而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修路校长”。
我的家乡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农村,几户人家,不到100口人,连接村外的只有一条如蛇般的田埂小路,就连摩托车、自行车都难以通行。1999年夏天,父亲决心利用暑假来修路。刚开始的时候,村民大都不愿让出田地,父亲就率先带头把自家的鱼塘让了出来,挨家挨户同村民讲形势、摆道理、谈发展,磨破嘴皮地逐个转变思想观念,使得村民渐渐同意让出田地修路。
修路要用石头。父亲就起早摸黑,入深山打石。在父亲的带领下,村民纷纷来帮忙,我、弟弟还有堂叔也加入其中。顶着烈日,父亲高高擎起打石锤,一锤又一锤使劲地敲打,汗水湿透了衣背,小石头聚成一堆又一堆,他也舍不得停下来休息。父亲见到堂叔打了半天也没能将那块大石头打碎,就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瞄准位置后,几锤下来就把大石头打裂。堂叔对父亲是刮目相看。父亲说:“打石也要讲究方法,找准位置用力才能把石打开,否则用再大的力也是浪费。”掌握了方法,村民们个个你追我赶,碎石很快就堆成了小山。
打好了石头,还得从大山里把石头一块块挑出来,我见父亲的肩膀被扁担磨得脱皮发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双眸,让我再也不敢轻易喊累。没有师傅,父亲就拿起泥刀,当起泥工,拉线挖坑,在村民的帮助下把石头一块块垒起来,筑牢结实的道路就像两条“小长龙”。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一条崭新的公路终于展现在村民面前,路面由原先不足1米扩大到4米,外面的货物运得进来,村里的农产品也运得出去,不久后就有村民建起了新房子,就连原先反对修路的村民都称赞父亲有远见。
经过时间的洗礼,父亲对这条路的感情日益加深。只要放假回来、一有空就到路上转转,见到低洼的地方就填平整,见到杂草蔓延的地方就除干净,自觉地当起了“修路工”。村民每次一见到父亲在修路就开玩笑:“还没见过校长来当修路工的,只有你。”父亲总是笑而不答。记得有年冬天,一辆运木材的车把路下的涵洞压坏了。父亲知道后很着急,二话不说就冒着冷雨骑着摩托车运出来。村民见到后纷纷赶过来帮忙,齐心协力安涵洞。我也为父亲搭把手,踩在水里冻得刺骨,但父亲往水里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直至把涵洞安好才起来。
一段路,一生系。“退休后哪儿都不想去,只想留在家乡,守护着这条路。”父亲对我说,“党员要有一点奉献精神,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是党员又是公务员,更应自觉为人民多干点事。”我一直记于心、践于行,父亲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不忘初心、一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