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更新时间:高考猫

二、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变化,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转向,发展动力转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老问题叠加,内外矛盾交织,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同时更应当看到,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宏观政策导向与我市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政策利好;内外交通格局大变化,将有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将进一步释放。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转型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意识,牢固树立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意识,牢固树立开放合作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规律、注重统筹、主动作为意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应上级政策发力,对应群众需求发力,对准县区园区发力,对准港口岸线发力,对准城乡一体发力,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提升铜陵的发展指数。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系列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优作风、促落实,加快城乡一体、产城一体、港城一体化进程,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为干好“十三五”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完成省政府和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稳企业、抓投入,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深入实施“暖企行动”。稳定并完善各项帮扶措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继续开展项目前置审批条件、市场准入限制等清理工作。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落实定向降税、普遍性降费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政银企合作,进一步壮大政策性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用好应急周转金、过桥资金,扩大小微企业创业互助基金受益面。各商业金融机构认领支持企业数、贷款额要高于去年,切实化解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制约。完善财政资金专项扶持政策,抱团取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百亿企业服务工程、中小企业希望工程和民营经济促进计划。支持铜陵有色整体上市,向世界500强迈进;推动铜化集团做精做优;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重组、加快发展。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7家,新发展民营企业1500户、个体工商户500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大外贸企业孵化支持力度,外贸进出口增长5%。

强力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发展。继续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实施“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年”活动,健全项目指导、谋划、调度、推进和实现机制,破解用地、资金、环境等要素制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安排亿元以上项目427个,其中新开工80个、竣工65个。完成工业投资400亿元,城乡建设投资20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74亿元。促进金昌冶炼厂异地改造、皖能电厂六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新兴际华低氧铜杆、五株电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瞄准国家重点支持的方向,在工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方面谋实一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加速谋划项目的转化。继续开展土地房屋征收拆违专项行动,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央企、名企,实行精准招商。密切关注产业加速转移新动态,围绕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和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实行“点对点”式承接,注重产业链招商、板块招商、以商引商,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进一步强化县区、园区招商主体责任,完善激励措施,健全服务机制,促进项目落地,各县区、园区引进超10亿元重大项目2个以上。力争三峡氨基酸、新能源汽车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与外商直接投资均增长10%以上,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34个以上。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实体兴,铜陵兴;工业兴,铜陵兴”理念。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加强与徽商银行总行、省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全年新增贷款75亿元以上。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支持发展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新四板”挂牌企业10家,推进市建投公司等企业债申报发行工作,全年直接融资5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年对上争取政策资金35亿元。规范土地管理,盘活用地存量,提高投资强度,保障发展需求,集约节约用地,全年盘活闲置土地2000亩以上。

注重防范经济运行风险。理顺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将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融资规模和结构,完善借用还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总体可控。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一方面,强化金融机构共兴共荣意识,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信用契约意识,共同改善信用环境。严格规范民间融资,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避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调结构、促转型,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构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以技术改造、信息化、智能化运用为抓手,大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向终端产品拓展、向质量品牌提升。推进“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实行百项技改对标“销号”,技改投资增长15%。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铜基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组团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扩大商贸服务业辐射功能;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推动健康服务业医养一体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积极培育信息消费、旅游休闲等新兴消费热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县区园区发展提效升级。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措施,引导县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做大做强,立足全省,争先进位。推动开发园区培育首位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当好转型发展排头兵。支持铜陵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鼓励铜官山区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引导郊区加快大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狮子山区高新区提档升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铜基新材料、PCB等产业园建设,促进产城融合。示范园区要加快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确保港口物流、再生资源等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有实质性进展。

强化转型平台支撑功能。大力推进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建设,实施五大类节能减排示范项目、102个“六化”项目,争创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统筹抓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建设。发挥“圈区管理”金属再生产业园综合效应,争取进口废七类集装箱转关转检第一口岸获批。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综合保税区、铜期货交割仓库。建设PCB国家级质检中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加速港城一体化建设进程。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编制完善铜陵港总体规划和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强力整治沿江岸线环境,完成从大通到笠帽山全线整治任务,拆除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同步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彰显工贸港口城市风貌,为临港经济大发展留足空间。加快横港、长山、永丰等港区10个万吨级码头建设,推进有色金属物流园、顺通物流园、国定快递分拣园等一批项目建设,探索地主港模式,促进临港经济跨越式增长,尽快实现亿吨大港目标,打造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运转港节点城市。积极谋划推进跨江发展,推动建立合肥铜陵现代工业走廊;积极谋划建设公、铁、水衔接顺畅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积极谋划推进长江铜陵段综合治理、顺安河等内河航道改造和铜陵三桥、过江隧道、江北港储中心等重大项目,努力形成皖江开发开放新高地,提升城市能级。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全省领先。办好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等产学研平台,探索技术转让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模式。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扩大科技创新股权激励试点,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15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50件。坚持质量强市,加快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

(三)强功能、提品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建设

着力促进内外交通大顺畅。今年,全市人民期盼的京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将相继投入运营,铜陵将迎来高铁时代。我们要主动对接服务,确保铜陵北站及站前广场年中投入使用,京福高铁公路连接线年内建成。积极配合做好庐铜铁路建设。主动服务铜南宣高速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通车。贯通省道320、321、坝白路、朱永路,完成滨江大道“黑色化”改造。

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围绕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特色、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完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市政设施。新(改)建天山大道、谢垄路等主次干道,完成北京路下穿工程,继续打通一批“丁字路”、断头路和微循环道路,新建一批停车场,不断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开工建设主城区污水管网截污工程,新(改)建供水管网35公里。建成新图书馆、新文化馆、市老年活动中心,改造五松山剧场及一批体育健身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改造提升30个以上老旧小区,整治城市主次干道风貌。统筹发展城乡公交,做好城市公交与镇村公交的对接,推进公交智能化建设。加快新区建设,开工市一中西湖校区、市儿童医院和中职实践基地等项目,建成西湖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配置优质公共资源,聚集人气,带动区域开发建设。加快东部城区配套建设,提高综合承载功能;强化南部城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拉开城区框架。

着力抓好城乡生态环境整治。实施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压能耗、降扬尘、控车辆、迁企业、抓减排、增绿化,重点整治南部城区、码头、矿区扬尘污染,完善治超载、治泼洒长效机制,巩固石料矿山、小选矿厂整治与秸秆禁烧成果,PM10平均浓度力争下降5%。深入推进“三线三边三小”整治,基本实现铁路、公路、江河沿线的整齐清洁常态化。完成城区黑砂河、幸福渠、七坝沟“三大水系”治理任务。扎实推进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93万亩,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5公里、城市绿道30公里,恢复矿山植被3000亩。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强环境执法,保持对污染的严管态势,铁腕治污、铁面执法、重拳出击,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

着力促进美好乡村扩面提质。围绕村庄美,把握好“记得住乡愁”的规划环节,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结点连线成片,建好16个省级中心村、20个市级中心村。健全美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放大示范效益。围绕生活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家庭农场30家;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发展牡丹深加工和白姜产业;促进专业蔬菜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围绕乡风美,深入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打造优秀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和谐乡村。

(四)抓重点、求突破,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和落实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做好住房保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农村房屋确权颁证,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试点,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林地确权颁证常态化。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股权量化改革。促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运转。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新《预算法》,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PPP试点,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考核,规范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坚持彻底改、改彻底,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事权划分标准,明确权力边界。全面落实“三项清单”制度,确保权责法定。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实现由“重批轻管”向“宽进严管”转变。深化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试点,激发社会创业活力。启动新一轮公共资源交易及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党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建立基本药物采购、配送、销售和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品实行集中配送。推行“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扩大医疗联合体组建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推行教师注册制度,探索管、办、评分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区、新区拓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扩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巩固社区“三减一加强”成果,做好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

(五)促均等、惠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统筹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民生事项。今年,继续组织实施38项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展“棚户区改造推进年”活动。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房、安置房建设相结合,与消化存量、激活需求相结合,推进横港扫把沟、露采、东村、狮子山老城区等成片棚户区改造,支持有色公司、铜化集团等企业优先改造,完成改造4200户,实现棚户区地区大变样。加大安置房的建设和搬迁力度,再安置1万户以上。

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完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创业孵化、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等工作力度,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增强基本医疗保险功能,增加大病保险报销范围,提高被征地农民和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救急难”工作试点市,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水平,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兜住兜好。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名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迁建市特殊教育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职中职衔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好技师学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市立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建成市人民医院外科楼,建设一批特色专科,打造皖中南医疗服务中心。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争创全国幸福家庭示范市。推动文化品牌建设,编制大工山?凤凰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等规划,完成大通古镇修缮保护工程,弘扬青铜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推进市级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持续提升文明创建水平。深入开展*教育,推进铜陵好人评选、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活动经常化,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健全市政设施管养体制机制,推动市容环境城乡联创、文明成果城乡共享,力争跻身全国第四届文明城市行列。

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增强社会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社区服务提升工程,建成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一批城市精品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实现工商经济类协会和商会与政府机关脱钩,积极培育公益类、社区类等社会组织,支持其平等参与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铜陵建设,完善打防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妥善化解信访热点和遗留问题。严格落实新《安全生产法》,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各位代表!完成“十二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加油鼓实劲,对标抓落实,圆满实现预期目标。同时,要立足新常态,顺应新期待,抢抓新机遇,深谋发展战略,细研建设布局,坚持“多规合一”,高起点编制“十三五”规划,精心绘就转型发展的新蓝图。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