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二)

更新时间:高考猫

二、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都出现了新变化,对我们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宏观政策总体有利。特别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将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我市作为长江内河门户港,毗邻南京、合肥,战略地位凸显,产业基础雄厚,生态资源富集,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马鞍山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机遇,加快项目建设,做大经济体量,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以信息化为引领,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工业总量扩张和产业质态提升,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突出项目拉动,做大工业体量。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企业布局调整机遇,坚持领导带头招商,推进全产业链招商,聚焦工业项目,积极承接有就业、有税收、有技术、有市场、无污染的优质项目,力争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新签约500个、新开工275个、竣工160个,新开工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40亿元。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产业研究院、专业咨询公司以及各类基金机构合作,力求在招大引强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吸引中小微企业入驻。加强项目谋划,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谋划推进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市场换投资、资源换资本方式,开展兼并重组、整合发展。全年力争完成技改投资30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40亿元。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质态。以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抓手,大力推动以产业化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重点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力争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亿元。大力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推进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探索开展科技保险工作,发挥产业投资资金引导作用,加强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合作,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合作,力争新引进5家团队。加快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步伐。

突出融合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充分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注重运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撬动社会资本跟进,加快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推进“一基地四园区”建设,加快软件园、电商园、金融街、工业设计中心、现代物流园区、融资租赁平台、区域性营销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积极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大对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3D打印、再制造、安全等新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促进其成长壮大。

突出优化环境,助推企业发展。深入持久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兑现政策,增强服务企业意识,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360行,行行出状元”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劳动者技能。推进市与马钢融合发展,支持马钢做强钢铁主业,做活非钢产业,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快民营银行组建步伐,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服务和创新力度,指导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支持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抓好项目用地保障,力争获批建设用地1.5万亩,供地2万亩,实施土地整治20万亩。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绿色食品供应、生态涵养调节、休闲观光旅游三大功能,以工业的理念、市场的理念抓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绿色食品供应中心。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推进50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投资25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8%。积极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当涂县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进主食产业化。探索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大力节水、节肥、节药,扎实推进生态农业和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挥农业产业联盟作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合作、联合发展。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土地预流转,完善风险评估和调解仲裁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农业专家顾问团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含山县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加快“整市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力争在全省率先完成确权任务。稳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完善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交易范围、完善交易功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

持久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51个省级中心村、33个市级示范村建设,不断扩大美好乡村建设受益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50公里县乡公路、150公里通村公路、11座农村危桥,建成15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滁河、水阳江下游防洪治理等水利重点工程,实施八小“水利工程”,重视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开展“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组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支持星级农家乐建设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把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长治久美。

(三)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强化消费拉动作用,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商业网点规划,推进东誉城、金鹰国际、居然之家等项目建设,丰富商品种类,提升商业档次,打造城市商业集聚区,培育特色商业街,促进人气集聚和业态繁荣。加快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形成15分钟便利消费圈;推进含山、和县现代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试点县建设,加快农村“新网工程”建设,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发展。以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发挥市信息化投资公司作用,加快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线城市网络覆盖,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扩大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和管理手段,寻求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推进“淘马鞍山”等本地电商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传统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探索推进跨境电商,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促进作用。

不断培育服务消费热点。扎实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家政、医疗、健康等服务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培育,开展“马鞍山名小吃”认定,繁荣城市夜间消费,加快餐饮住宿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假日经济、会展经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引导合理住房需求,稳定住房消费。提升教育、文化、体育消费。鼓励新能源汽车、节能产品等绿色消费。

(四)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坚持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一江两岸临港产业,全力推进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努力把马鞍山口岸经济区建成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临港经济。坚持规划引领,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各类专项规划,整合港口岸线资源,有序推进开发建设。全力支持郑蒲港新区建设发展,坚持建、养、运、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创新企业运营机制,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力争综合保税区和口岸扩大开放早日获批,积极申报肉类、粮食、花卉等国家进口指定口岸,着力打造高效、便捷通关环境。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培育壮大临港物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御香苑冷链保税物流加工园、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把郑蒲港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和沿江产业走廊上的一个亮点。

推动园区创新转型发展。加快国家级开发园区功能提升,瞄准更高定位,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在推动全市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省级开发园区壮大升级,做大经济体量,完善配套功能,推进产城融合,提高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水平。支持当涂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省级开发园区。认真落实工业集中区布点规划,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做强一批特色“区中园”,打造承接服务外包、集聚特色产业、服务创业创新的专业化园区。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市场等组合优势,着力打造安徽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马钢、华菱星马等企业开展跨境先进技术合作,支持十七冶、中冶华天、建诚国际等企业承揽境外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出口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性资源等产品进口。扩大对台经贸交流合作,认真研究对接上海自贸区,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深化与南京、合肥、芜湖对接合作。

(五)着力推进生态市创建,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

深入推进生态市创建。坚持项目带动,重点实施十大生态建设项目。加大对基层创建指导力度,完成省级生态县区年度创建任务。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确保PM10年均浓度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加大城市河道水系整治力度,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新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50公里。切实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坚决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节能评估与审查工作,确保实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加快市经开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步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阶梯水价,推进节约用水。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评价体系,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新一轮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推动生态矿区建设。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加快郑蒲港二期项目申报和北沿江铁路一期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马鞍山港慈湖综合码头建设。围绕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合福铁路含山段、商合杭铁路含山段、马滁高速、巢无高速建设,加快推进226省道二期、206省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367省道,做好九华路过江隧道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加快与南京都市圈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段加快建设,积极推进205国道北段改造、马濮旅游大道对接苏340省道、314省道对接苏341省道等项目建设,把轨道交通1号线规划建设作为宁马深度融合的重点工程,力争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总体思路,全面参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建设。强化“规划即法”意识,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控规编制及动态维护。开展城市设计,保护特色要素,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与人文历史相呼应,打造独具魅力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争取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采取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丰收路、慈湖河路等道路建设改造,重视解决城区部分道路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扎实开展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完成10公里老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建设6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绿化面积320万平方米。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机制,推进城管力量下沉,发挥数字城管作用,提升城市管理网格化、扁平化、数字化水平。支持博望区建设发展,加快重点基础路网和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博望区综合承载能力。扎实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支持重点镇建设。

(六)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开展A级景区创建,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运动健康休闲中心。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弘扬和践行*,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确保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文化馆等改扩建工程,办好李白诗歌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建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不断壮大文旅产业。以“运动、健康、休闲”为主题,以“积极、阳光、快乐”为主基调,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发挥市文旅集团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一江两岸资源,推动全市文旅产业大发展。坚持项目带动,重点推进十大文旅项目建设,尽快完善景点周边配套,串点成线、联动发展、创出品牌。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会展广告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为抓手,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文化企业,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提升景区开发水平。实施采石古镇改造,整合周边景点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力争通过3年时间努力,将采石风景区打造成为全市首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年内建成4A级旅游景区3家。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科技、创意、运动、体验、互动等元素,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三区旅游标识牌设置,建成自驾游服务中心,推行“智慧旅游一卡通”,加大“课本上的马鞍山”等旅游产品线上营销力度,不断提升我市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