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年陕西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更新时间:高考猫
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扎实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重点、先行先试,在军民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突出科技创新。依托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围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需求,集成创新要素,组织实施我省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项目,着力在煤油气绿色开采利用、新能源汽车、涡桨支线飞机等方面实现突破;抓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智能制造、超导材料、生物育种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一批重大民生科技项目,在环境治理、医药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实现突破;布局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

推动管理创新。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搭建人才链、引进资本链,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推进工研院企业化运作,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打造一批院所引领型的创新产业集群和孵化基地。强化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科技金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

注重协同创新。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加强各类创新基地、平台、团队的协同联动,促进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高新区、经开区、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度合作,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强化顶层协调,打破部门利益,着力构建军民融合新体制。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组建一批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建设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依托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基地,引导军工优势资源向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参与改造地方传统产业,壮大提升我省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引导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和军工基础建设,支持企业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投入。

培育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打破创新人才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受益。推行“带项目引人才”等方式,到2020年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陕西“众创空间”孵化体系,全力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孵化基地,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释放人力资本潜能,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双目标,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优化存量、做优增量,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产业支撑、基础保障体系,努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发力。转换增长动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重点打造信息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消费亮点,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2%。保持投资稳步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引导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形成一批可持续有效益的新产能。突出出口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坚持优进优出,努力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方案,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着力打造能源化工、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型材料、食品医药、现代物流和服务、绿色果业八大重点产业,培育形成若干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45%左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按照“稳油、扩气、煤转化”的思路,推进绿色开采、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煤炭转化率达到45%,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汽车、数控机床、输变电、能源装备等领域,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服务型发展;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在优势领域超前布局、抢占制高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半导体和光电、钛及钛合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实施“互联网+”带动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培育壮大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现代化。开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金融业,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现代物流基地,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以西安和设区市主城区为依托,培育50个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发展环境水平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抓好发展环境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米”字形高铁网、大西安地铁网和关中城际铁路网建设,新建铁路35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达15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多数重点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增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功能,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扎实推进东庄水库、陕北黄河引水等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引汉济渭等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行无线城市全覆盖,推进西安、咸阳、渭南等智慧城市建设。

(三)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打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理念发展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营销要市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果业、畜牧、蔬菜、茶叶、种(苗)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杨凌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节约集约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依法依规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坚持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推进耕地保护管理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800万亩。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行化肥和农药减量化,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和保护性耕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性,严肃查处乱占耕地现象。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山水林田路塬坡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强水、电、路、气、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有序推进村庄整合,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区覆盖面,强化古村落保护,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

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贫困。以秦巴山区、白于山区等为主战场,强力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确保2018年前延安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前全省农村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切实提高扶贫实效。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政策。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增加财政投入,创新投入方式,完善社会扶贫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格局。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板块开发、强化区域联动,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着力培育区域新增长点。

统筹三大区域发展。关中要充分发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等国家级高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共享、协同互动,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关中区域创新示范带,基本建成“一高地四基地”。陕北要坚持能源和非能源产业并重,加快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发挥好能源化工优势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红色旅游、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产业,提高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水源建设的统筹能力和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示范区。陕南要坚持大绿色、大生态、大循环发展理念,培育壮大生态旅游、医药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提升循环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融合途径,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加快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做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大西安建设规划,健全省市共建机制,优化布局、提升品位,着力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开放开发、宜居环境等方面实现新跨越,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推进西咸新区稳步、常态和精细发展,聚焦国家目标定位,发挥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加快建成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现代田园城市。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推进西咸、西铜、西渭一体化,提升宝鸡、渭南、汉中、榆林等城市发展水平。加快沿黄城镇带建设,继续抓好40个重点县城、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小城市培育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培育区域新增长极。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坚持核心引领、重点突破,着力打造五大次区域增长板块,即以韩城为中心的黄河沿岸区域板块、以彬(县)长(武)麟(游)为中心的渭北塬区域板块、以富(平)阎(良)为中心的渭河北岸区域板块、以神(木)府(谷)为中心的陕晋蒙毗邻区域板块、以西(乡)汉(阴)石(泉)为中心的汉江上游区域板块。推动大区域联动发展,协同打造呼包银榆经济区、黄河“金三角”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推动陕甘宁、川陕、鄂豫陕革命老区超常规发展,促进大协作、大开发、大融合。加强对口西藏阿里地区支援工作。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提升全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市政设施和地下管廊,提升改造完善城市道路、线网入地、给排水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抓好垃圾、生活废水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健全城镇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供给多元化,增强综合保障功能。坚持建管并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彰显特色,培育城市文化,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提高环境质量,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以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抓手,推动“山河江坡塬”综合治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建设美丽陕

陕西将职业教育纳入十三五区域发展总规划

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陕西十三五期间将推36条举措促大学生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