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国企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北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更新时间:高考猫

北京市属国企的竞争实力在经济增速回调的压力下经受住了考验。从北京市国资委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底,北京市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662.1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572.1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国有企业9.6个和8.9个百分点。

据北京日报2月4日报道,“在全国国有企业全年效益负增长的情况下,北京市属国企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国有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北京市国资委主任林抚生表示。

高精尖产业促国企提质增效

亦庄南六环附近的北京奔驰厂区,直径6米的三叉星徽标识高高矗立。随着MRAII新工厂去年10月正式投产,这座方圆5平方公里的“汽车城”,已成为戴姆勒全球面积最大、综合化程度最高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去年全年,北京奔驰以72%的销量增长在低迷的国产豪华车市场一骑绝尘。

同在亦庄的京东方,每年几亿乃至十几亿元高强度研发投入后,终于迎来收获期,前三季度收入增长44%,净利润达19.9亿元。其中手机面板、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蝉联全球第一。顺应工业智能化趋势,京东方又将投资11.9亿元建设整机智能制造项目。

这只是北京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优质龙头国企的引领作用凸显。”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这是北京市属国企去年业绩良好的重要原因。

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北京国企走向海外的步伐持续加快。住总集团承建的白俄罗斯明斯克北京饭店,成为丝路经济带对接的标志性建筑;国资公司、北控集团、京能集团等企业在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布局的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加快推进;稳居全国纯电动车销量冠军的北京新能源,正在底特律、硅谷、东京等地打造五大海外研发中心……

拟试点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

以提升市属国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北京国资国企的新一轮重组整合已经拉开序幕。

据了解,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北京市政总院正式完成与北控集团的合并重组,前者在市政工程设计咨询方面的专业实力将与后者在燃气、水务等市政公用领域的产业布局紧密融合,以设计、投资、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在全国拓展市场的能力。2013年,市政总院刚刚完成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又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合并重组。

同样以设计、咨询为主业的经营类事业单位??北京市工业设计院也完成了转企改制,并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并入北汽集团。目前,北汽集团持有工业院40%股权,电控集团、同仁堂(30.500,-0.27,-0.88%)、中关村(7.960,-0.08,-1.00%)发展集团各持股权20%。市工业院40%的业务与汽车工业项目相关,今后将随着北汽在全国和全球的产业布局而加快市场拓展步伐。

“合并重组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和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46家市属国企还会继续合并,而整合之后的体制机制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进一步释放出改革活力。

据透露,今年市国资直接出资企业要全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启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等一批试点。

劣势国企今年加快退出

去年3月19日,有着93年历史的京能石景山燃煤热电厂燃尽了最后一块存煤,在长达半分钟的汽笛声中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了粉尘污染的西北燃气热电中心。

为了北京的碧水蓝天,北京市属企业坚决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就地淘汰关停的高耗能、高耗水和污染企业能列出一长串。以金隅集团为例,就关停了渣土砖、石膏砌块、EPS板、古建砖等生产线,主动关停了顺发、平谷、兴发、强联等四家水泥企业,压缩水泥产能300万吨,提前完成北京水泥只保留400万吨产能的目标,合计减少标准煤耗13万吨/年以上;减排氮氧化物5000吨/年以上。

今年,北京市将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限目录,关停退出3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配合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大业,市国资系统将主动减量,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市属企业疏解退出工作指导意见》,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和劣势企业。

“北京国资系统,僵尸企业很少见,重点清理的是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经营不佳的劣势企业。”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劣势企业退出,共退出劣势企业533户,涉及资产总额371亿元,负债总额233亿元,职工35438人。

今年,东方化工厂北化集团等企业的停产搬迁将重点推进,市国资委还将帮助疏解企业积极创新土地开发模式,将腾退的土地重点用于企业的转型升级。

北京国企限薪文件规定,北京国企改革限薪方案最新消息

北京国企改革方案及工资待遇规定全文解读

北京国企五险一金

北京国企改革方案解读,北京国企改革方案名单时间表

北京商校探索校企对接新模式 国企与职校联手创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