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高考猫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答案,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韦应物,这首诗抒发作者的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的感慨,下面是此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正文: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答案: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翻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字词解释:
(1)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2)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3)泛泛:行船漂浮。
(4)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5)“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6)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7)还:再。
(8)世事:世上的事
(9)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背景:
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作者资料:
韦应物(737~792)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建中年间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与元 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如《采玉行》、《夏冰歌》、 《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韦应物的诗歌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答案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正文: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答案: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翻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字词解释:
(1)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2)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3)泛泛:行船漂浮。
(4)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5)“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6)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7)还:再。
(8)世事:世上的事
(9)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背景:
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作者资料:
韦应物(737~792)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建中年间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与元 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如《采玉行》、《夏冰歌》、 《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韦应物的诗歌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答案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