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过年的风俗有哪些,辽源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老话说: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年俗,是中国人的特有,
在咱东北,
家家都要赶在正月前置办年货,
集市是必到的。
二十三,糖瓜粘,
过年吃糖果也是一种年俗。
市场上各种口味、各种包装的糖果琳琅满目,
来卖糖果的市民络绎不绝。
春联也叫春贴、福贴,
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
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东吉市场,辽源市区最大集贸中心。
上万种商品在这里批发、零售。
青菜,是过年的必备。
这里的蔬菜品种全、新鲜,
市区的老百姓都爱到这里采购。
正月里来正月正,
家家门前挂红灯。
过年了,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
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良好祝愿,
是喜庆的象征。
说到买年货,
不能不说一说咱乡下的年货大集。
在东辽县安石镇小街,
一公里长的大集上人流如潮,车水马龙。
为了能抢到一个好摊位,
商户早晨五六点钟就来到小街,
布好商品,等待购年货的村民。
随着年的临近,大集上的人逐渐增多。卖小笨鸡的、卖笨猪肉的、卖笤帚的,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数千种商品,不规则地遍布小街两侧,商贩与村民的讨价还价声、汽车喇叭声,响彻在小街的上空。
9点多,大集达到高潮,整条小街堵得水泄不通,汽车也过不去了。
中午,人流渐稀,小街两头都是采购完年货回家的村民。背的、扛的、拎的,满载而归。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就要杀猪了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要开始赶集了
小时候年前赶大集真是人山人海的,新衣服,灯笼,糖块,鸡鸭鱼肉,水果,冻梨,冻柿子,春联,鞭炮,挂历…妈妈会买回家一张大大的挂画,一个小胖姑娘或者小胖小子抱着个大鲤鱼!
当然还不忘带几把塑料花,这两样就是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了,合照都要挨着它。
还记得,到了二十三过小年,就要吃灶糖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过小年”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
到了二十四这天的迎年活动就是“扫房”,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迎接新年。
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能洗的都洗了,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不能出去玩,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还记得,腊月二十五,就要吃豆腐,抢头富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
还记得,腊月二十六,就要开始煮年肉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能吃上一大碗蘸蒜泥的瘦肉,这就是年的特权,烀一大锅肉,满屋子都是肉香,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才有!
杀年鸡,鸡、鱼是小时候过年的最喜欢的了,因为平时吃的少!
买一堆冻鱼,年夜饭那天吃的是活鱼,什么最好的食材都留到过年的那天!
还记得,过年一定有“馒头”的习俗
以前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
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讲究的
鱼是必须得,还得是鲤鱼,取意年年有“余”,表示“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此外,大年三十晚还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老妈一定会把带硬币的饺子盛给我。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痴痴地盼着春晚
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还不像现在这样,地位可崇高了。吃完年夜饭,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赵忠祥、赵本山的出现!
那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才叫过年!
还记得,初五一定要吃饺子
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还记得,那时候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
毛笔字写的好的人家基本上都被包围了,这家拿着红纸来找他,那家也是,一大堆人围着这个“文化人”,看着一笔笔写出来的春联,每家每户的春联都不一样。后来都买现成的,春联也越来越好看,但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儿!
还记得,以前过年才能穿到盼了好久的新衣服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这种期盼值升至巅峰 。
一觉睡醒之后,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还记得,以前最爱的是家中这些特色“零食”
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这些绝对是东北特色零食,咬一口直流甜水还嘎嘎冰牙!
散装糖整一盘子,来小孩了给一块,每次总是藏一兜,趁着爸妈忙碌的时候偷偷吃,硬糖软糖酥糖各种的都有。
虽然现在能尝到各种进口零食,但是最还是怀念的还是小时候那简单的味道!
还记得,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扫地不许哭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你可以调皮放纵赛脸都不会被一顿胖揍,没事,过年嘛。只是有一个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那多不吉利。
还记得,正月里不能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不好,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
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
过年嘴一定要甜,因为不仅能得到好吃的,还能得到平时不敢想的金额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红包只有几十块钱,但对我们来说那也是巨款啊!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偷了。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你的红包拿来,我先帮你保管着。妈,你说,我小时候那些红包什么时候还我?
还记得,那时最喜欢正月里的亲戚大聚会
过年的时候家里的亲戚都会回来,姑姑姑父骑着自行车带着好几个孩子,平时不常见的哥哥哥姐姐都能见,结交超级多的新的玩伴,一群孩子跑里跑外,叽叽喳喳的才叫过年!
“年”,
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
它成为一股巨大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所在,
是团圆的激动、亲情的释放、
吉祥的凝聚和快乐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