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大学要有“遥远的掌声”

更新时间:高考猫

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涵养三者的紧密结合,将更加牢固地构筑起大学教育的基石

今年两会,大学教育是很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一些大学生“身在课堂,心在远方”的现象,让不少人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忧思。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

何为大学教育的基石,关乎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着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功能。教育主体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后,才能讨论下一个问题,即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评估教学效果。

有一则广为传播的学界轶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教育丰富的内涵:即将荣休的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已经走出老远,教室里的掌声还在继续着。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一向正直、严谨、睿智的教授表达他们真诚的敬意。这种“遥远的掌声”,抒发的是教育对人心灵的感动,是一颗颗年轻的心灵对享受教育抚慰的回响。如果我们把人的培养和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那么教育应该努力促使人养成完善的人格,对事物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解决人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适应和改造他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因此,要使高等教育真正完成它的使命,教育理念就不仅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还应该让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涵养三者紧密结合。这样的三位一体,将更加牢固地构筑起大学教育的基石。从这一观念着眼,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传道”的问题,而它的核心则在于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国家、社会、制度、信仰、科学、艺术、道德和时代精神等的看法,是内化于人的血脉的精神力量。这一目标不能简单地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它体现的实际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人格的魅力影响他人,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有效实现对真、善、美、爱、权利和义务这些基本价值的认同。

身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和便捷,使得教师需要更多地改变“授业”方式,完成从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向以互相讨论和解惑为主的转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尤其强调创新的能力,确保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仍然具备持续工作的能力;另一种是作为社会人的能力,即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及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升需要同步推进,不可偏废。

社会在发展,各种思潮随之奔涌,大学就像一条奔流的河,每天都是新的。对教育者来说,不应该去追逐河水翻卷的浪花,而是要成为不会被河水和泥沙带走的坚固河床。这需要我们更加着眼于人的教育,春风化雨,立德树人,让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熔铸成大学的基石,筑成大学教育的稳定河床,把奔腾的河水送到远方。(陆绍阳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西城“城宫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

北上广多地小升初暗箱掐尖 损害义务教育公平

2024年最新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最新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关于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试题库

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和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互联网开放合作培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