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第三学期上海中小学寒假作业减负更增效

更新时间:高考猫

用镜头记录下“年味”,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做平安志愿者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去孤儿院照顾“小伙伴”……今年上海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各具特色,传统的书面作业少了,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仅实现了“减负增效”,个人综合素养也得到锻炼提升。

在嘉定区练川学校六年级的综合作业中,学生可以在“走近嘉定名人”或者“走进州桥,体验中国茶文化”这两道题中选择一道来做,并以照片、小报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感想。六七年级的学生还可参加“首届中国学生好问题大赛”,只要在寒假期间自主钻研并抛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就有机会获得主办方提供的丰厚奖研金。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逸轩是今年黄浦区的平安志愿者,立志要为上海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使“洪荒之力”。年三十晚,他还没来得及吃完年夜饭,就跟着奶奶走进社区,宣传上海的“禁燃令”。四年级生裔铖和小伙伴辗转3次地铁再乘出租车,第二次来到沪郊某孤儿院。他们陪那里身有残疾的弟弟妹妹玩耍,帮助他们洗澡、吃饭。

寒假里,上海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的公益“冬令营”人气爆棚。童声合唱、少儿舞蹈、民乐演奏、工艺创作、书法剪纸、经典诵读等近20个项目1800多个名额,全部被“秒杀”。来到这里的孩子,很多是艺术“零基础”,他们不为应试考级,只为陶冶情操。

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初三学生王筱萱在这里跟着海派剪纸大师王建中练习剪纸。她说,在学习生活之余,抽空来参加冬令营活动,是自己放松身心、享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绝佳机会。

王建中说,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并不是指望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寒假里,孩子究竟应该去哪儿?记者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上海家长正在改变观念,认同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把孩子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在各类社会实践中增进才干,在文化艺术、文明礼仪的滋润下树立健康人格。

假期也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大好时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教师邵菁说,家长可在寒假中多抽点时间陪伴孩子,带着孩子一起运动,去博物馆、科普馆或是展开一段旅行等,不应把原本用来放松心情、拓宽视野的假期,错误地当成拉紧弓、绷紧弦的“第三学期”。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减负”需要家长和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对一个孩子的评价,应有三条标准:第一,身心健康,没有健康,其他都是零;第二,阳光乐观,懂得笑对人生、不折不挠;第三,自食其力,学会自主自立自强。这些标准的内涵远不是一个考分所能涵盖的。只有在这些理念上形成更多共识,‘减负’才能深入推进。”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