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历程:方案被搁置(三)

更新时间:高考猫
1952年,“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1977年,在*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上大学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农村娃可以吃上所谓的“商品粮”。于是,成千上万的学子,浩浩荡荡地争过“独木桥”。但由于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刚刚恢复发展,教育资源稀缺,高校录取能力十分有限。

  此后的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

  回溯高考改革30余年来,考试内容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演变。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

  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