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新政力克小升初择校顽疾(三)

更新时间:高考猫
“之前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一直很发愁,这样随机派位更公平些,我心里也踏实了。”这是一个普通家长对义务教育普惠性的由衷感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通过一小步、一小步的现实推进,就近入学的政策逐渐落地,消解着长年盘根错节的教育苦果。

(二)

并存的叫好声和质疑声印证了就近入学落地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各种疑虑的终端指向“公平”二字,能否在教育公平上取信于民,将成为新政的“阿喀琉斯之踵”。

“即使你的孩子上的是一所优质小学,也不一定能够进优质初中,而你的孩子上一所普通小学,却有可能通过名额分配等方式升到某一所优质初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改革预期给“择校热”浇了一桶冰水,就连一直被看作利益寻租“钉子户”的“共建生”也被斩掉。此次新政破旧立新的决心不可说不大,但落地的复杂性首先在于如何公平行事、取信于民。

“谁能告诉我,学校片区到底怎么划的?”同一小区内的孩子被分入不同学校的状况,让河南郑州的刘女士发出尖锐的疑问。

如何合理划片,考验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智慧。哪怕只是最轻微的一缩一扩,都必须既符合义务教育法公平均衡的法理诉求,又要求解民众利益关切的“最大公约数”。在学校差距较大的城市片区,强力推进划片就近入学,导致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百姓悲喜两重天”的情况已不在少数。

将“划片入学模式、对口升学流程、入学办理方式、信息公开办法”拿到阳光下晒一晒的强烈呼声,似乎一开始就与家长们对新政的期待相伴而行。因为没有了透明、公平的改革底色涂抹,“免试”和“就近”如同在风中飘摇的旌旗,只有鼓与呼,难有落与实。

就近入学起点是均衡,终点是公平。但这条路却并非坦途。

1986年,就近入学第一次在《义务教育法》中现身,此后,就近入学每一次的重申都伴随着行政的铁腕。行政者用强政严法“犁”去“马太效应”在教育地图上种下的苦果,但“立竿见影”背后,教育肌理仍然是参差不平、峰谷并存。待风声一过,“择校热”又卷土重来。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