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呵护艾滋病儿童的受教育权(二)

更新时间:高考猫
至直接同桌的情况下,会不会在同学嬉戏打闹时,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形?略显悖谬的是,艾滋病儿童融入正常校园生活越好,同学间密切接触的可能性越大,而学校防范措施越到位,反而说明艾滋病儿童的学习生活达到的“正常水平”越低。

艾滋病儿童正常入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操作问题,不是方向问题,而是分寸问题。如何确保艾滋病儿童的行为之正常性,避免无谓的风险和对这类风险的恐慌,学校在尽力为艾滋病儿童营造正常的学习环境,努力让他融入班级之中的同时,需在规范全体同学的行为上作出特别的努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特别努力”容易被认作歧视性对待,并可能在幼小心灵中留下阴影。严格地说,这种影响难以完全避免,只能尽量弱化之。如果能让艾滋病儿童既知道自己同别人不完全一样,又能坦然面对,养成平常心,那就可以真正为他们奠定正常生活的基础。

在校园内,这份工作如果教师能做好,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友善气氛和关爱关系,那么无论对艾滋病儿童还是正常学生,都是人格健康成长的助推。如果学校存在理念、能力和技术上的困难,应引入专业性公益机构,配合学校一起开展相关作业。毕竟目前校园内还缺乏“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之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目前,这类公益机构本身数量还不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那也正好说明有必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让专门机构助推艾滋病儿童成长

相较于强行让艾滋病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为艾滋病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才是真正保障其受教育权益。

■王丽娜

加强权益保护,保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是保障艾滋病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宗旨。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着不小的实施障碍。一方面,艾滋病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其自身难以保障其行为的安全性,使其在普通学校就读的风险系数较高。另一方面,艾滋病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和承受能力有限,因特殊的身份、周遭的舆论压力,对其心理的伤害及后期影响难以估计。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