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安徽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从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48分到513分,录取位次在139212名到34209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兰州城市学院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安徽录取人数。
一、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
1、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37106名;
2、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4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28236名;
3、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39212名;
4、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6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12355名;
5、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7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09522名;
二、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
1、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2 | 安徽 | 本二 | 457 | 137106 | 13 |
2022 | 安徽 | 本二 | 504 | 34565 | 9 |
2、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1 | 安徽 | 本二 | 448 | 128236 | 13 |
2021 | 安徽 | 本二 | 541 | 35024 | 9 |
3、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0 | 安徽 | 本二 | 453 | 139212 | 8 |
2020 | 安徽 | 本二 | 519 | 35305 | 2 |
4、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9 | 安徽 | 本二 | 463 | 112355 | 8 |
2019 | 安徽 | 本二 | 528 | 34209 | 2 |
5、兰州城市学院在安徽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8 | 安徽 | 本二 | 471 | 109522 | 12 |
2018 | 安徽 | 本二 | 513 | 37780 | 3 |
三、兰州城市学院介绍
兰州城市学院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甘肃省会兰州市,有全日制在校生15400人。【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6月的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5月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2007年8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校舍资源】学校现有校本部、培黎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5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亿元。馆藏纸质文献128.95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4个。【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149人,其中教授120人、副教授334人、博士173人、硕士604人。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飞天学者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4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3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名师4人。【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路易·艾黎研究中心、兰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等23个研究院(所)。现有本科专业55个,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服务城市类、教师教育类、工程技术类三大专业集群。拥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高校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