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安徽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录取最低分大约在392分到447分,录取位次在176164名到63344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安徽录取人数。
一、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
1、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2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72454名;
2、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92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73486名;
3、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1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68010名;
4、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9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72647名;
5、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9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76164名;
二、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
1、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2 | 安徽 | 专科 | 427 | 172454 | 67 |
2022 | 安徽 | 专科 | 464 | 63344 | 128 |
2、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1 | 安徽 | 专科 | 392 | 173486 | 75 |
2021 | 安徽 | 专科 | 498 | 66636 | 105 |
3、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0 | 安徽 | 专科 | 413 | 168010 | 92 |
2020 | 安徽 | 专科 | 483 | 65772 | 133 |
4、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9 | 安徽 | 专科 | 399 | 172647 | 93 |
2019 | 安徽 | 专科 | 485 | 69798 | 117 |
5、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在安徽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8 | 安徽 | 专科 | 398 | 176164 | 77 |
2018 | 安徽 | 专科 | 447 | 77296 | 78 |
三、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介绍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古都南京,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独立建制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以立足地方,面向全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育人为本、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修德砺能”的校训精神,大力倡导“进取创新”的校风,“敬业厚生”的教风和“勤学敏行”的学风,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专业特色求发展,加速争创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学院拥有田径场、足球场、多功能厅在内的活动设施以及与校区配套的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平台。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学院建设了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支持的高职人才实训基地。学院还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训实习关系。学院设有康养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数字文创学院、数字财商学院4个二级学院及思政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共设有27个专业。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方向,全面实行“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制度,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98%以上。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传播文明为天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不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构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机制。学院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学院采取对外引进和在职培养结合的方针,在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年龄呈梯次分布、有较强学术研究和教学能力、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