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思想与企业文化软实力

更新时间:高考猫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而传统儒家“仁爱”经济伦理是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仁”是儒家伦理规范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主线。孔子把“仁”视为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可见,“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彰显出一种人本主义和博爱精神,也是当代社会企求人性塑造、建立人性管理模式的思想溯归。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是关心他人,要求人们做到“爱人”,就是达到“仁”的境界时,内心能够以真情去爱他人,这样,社会将会达到和谐、协调、平衡、有序的状态;相反,就无法对社会进行管理。所以,儒家“爱人”伦理思想体现了东方人本管理思想的精华。

  在现代社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结构单元的一种人群组织,虽然以追求利润为其活动的根本目标,但仍应传承儒家“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伦理和生态伦理思想。因为,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既是人、财、物的运动,也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循环发展的运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自然之间都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运行机制,这不但是一个企业内部实现和谐、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整个市场经济,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儒家的仁爱思想在企业软实力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企业人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也是企业为构建和谐团队,实现科学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根据不同竞争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企业的竞争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范畴。其中,企业软实力主要包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科技实力、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品牌名誉等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

  由于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企业大多是重硬实力打造、轻软实力建设。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把积累硬实力作为第一要务是必然的;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否则,软实力的欠缺弱化将成为企业做不大、做不强、走不远的“硬伤”。

  企业软实力不是凭空设想而来的产物,也不是企业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企业对自身软资源有意识地系统建设的结果,这种意识既是企业主体对精神文化财富的需求以及非物质欲望的满足,也是企业从管理层到员工的精神取向、思想观念,它引导并推动着企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和发展更为先进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企业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星集团是韩国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旗下30多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业务涉及众多领域。三星集团崛起的背后除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优秀的成本控制和强大的营销网络硬实力外,儒家“仁爱”经济伦理下的商业精神、由近及远的社会责任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传统儒家“仁爱”经济伦理是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它与当今企业经济的发展相契合而形成*的企业经济伦理来规范着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着企业经济的发展。

“仁者正己”、“乐为知耻”与企业价值观的缔造与宣导

  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可以判断一个企业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企业行为和员工个体行为的正确与否。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世界著名企业成功背后都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共享价值观作支撑。如:通用电气永远推崇“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三个传统,秉承诚信是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沃尔玛“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的价值观等等。而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来说,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功的企业都会有其精神领袖般的领导者,他们在广大员工中充分发挥其精神示范作用,进而决定和影响着整个企业价值观的产生与有效落实。

  企业管理者精神导向力的塑造,首先是从综合素质和修养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儒家“仁爱”经济伦理思想。在企业家的内在修养上,主张首先要立志,要“志于道”,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立定远大志向,树立起自己的企业理想。其次,主张乐为知耻,即要求企业家们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否具有仁爱之德就是看其所负责的企业能否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具有软实力和仁爱之心的企业,都是以社会服务为中心,商业利益只是其社会服务的自然结果。这样的企业,社会会给予优厚的回报,企业会被赋予无上的荣誉,企业里的员工也会倍感自豪。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不仅是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前进的驱动力。因为,企业价值的实现,也是职工人生价值的实现,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实现了统一。再次,儒家的正己思想,要求现代企业家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坚持正义,坚决杜绝各种作奸犯科的经济行为,把良知和仁爱之心见之于实践,取信于群众,以榜样力量影响职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作为企业家要做到不为物欲所困,不被特权所迷惑;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事事处处为企业着想,尽心尽力地为职工和全社会谋福利。

“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与和谐企业团队的构建

  现代企业不是资本的堆积,而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培育出团结和谐的企业团队?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就是要重视管理系统的团队精神,培养共同的价值观。而这种团队精神实质上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道德情感,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现实工作中,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强化其团队凝聚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充分借鉴儒家“仁爱”经济伦理,将“仁爱”伦理作为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长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基于此,领导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彼此双方以仁爱之心去善待对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矛盾总是存在的。企业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连续不断产生的矛盾。对于矛盾的解决,儒家在“仁爱”基础上提出了“和为贵”的命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论断,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不但如此,孔子对“和为贵”命题做了进一步深化,将其上升为人本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强调在君臣、上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做到互促互补、相得益彰,孔子将此原则概括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其看来,同,主要是指相同事物的叠加,它容易掩盖事物之间的差异。这种“同”,表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愚忠,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不分是非黑白,但求绝对服从;对上级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从而在管理系统中生长出一股邪气、虚伪、贪婪,只有长官意志,没有是非曲直。而“和”则不同,“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相克相生,是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它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矛盾发展的协调、统一或一致,表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君臣”互补,领导与属员相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形成“群言堂”。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