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企业文化传播彰显生命力

更新时间:高考猫

  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传播”和“落地”的文化,只能是空洞的口号。随着“心”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企业文化沟通的有效性,及适应受众群体的心理变化,成为企业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硬传播”向“软传播”过渡的时代,尤其人性化管理的深入,人性的回归与张扬,使企业员工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上也发生诸多改变。因此,企业文化的沟通也必须由硬式灌输走向软性渗透。

“软传播”能够为企业文化沟通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法则一:方法分享

  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以自己的视角俯视员工,更多的是宣传,而不是沟通和分享,因此,使得企业文化传播的质地太硬、视角太高、出发点太私、政治味太重,导致企业与员工之间隔着一道鸿沟,缺少交流、缺少参与、缺少认同。而“软传播”告别宣传、说教,营造平等对话环境,注重员工利益,尊重员工话语权,更多的在于方法“分享”和“沟通”,营造企业文化传播的宽松环境,有利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和响应。

法则二:思想共鸣

  传统的文化传播倾向于硬性传达,内容严肃正统,目的指向明确,这种“政治课”往往忽视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员工的个性需求,过分强调“企业制度”、“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的传达,导致传播内容过“硬”,既缺乏趣味性,又缺乏思想性。企业文化若不贴近员工的生活,就好比神仙和凡人的恋爱,神仙终究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恋情也总是难以长久。而“软传播”则倡导从思想入手,细腻地挖掘与员工生活贴切的人和事、情与物、法与味,构成了富有人情味、趣味性风格的传播内容,扩大了企业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使企业文化传播触动受众内心情感,取得良好的渗透和共鸣效应。

法则三:观点互动

  企业文化解决的是“内部沟通”的问题,那么,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则是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传统的企业文化传播中,表达方式大同小异,观点呈现千篇一律,无孔不入的强奸员工的时间,简直就是典型的打劫行为。这种“过强”、“过硬”、“过裸”的表达方式易“刺伤”员工,更易造成员工的逆反心理,对文化敬而远之、恶而踩之。文化传播几乎不但打了水漂,还相当于“出力不讨好,出钱买罪受”。软传播则是倡导运用共震共鸣式原理让企业文化传播与员工产生同频共震,进而共鸣触动,转变态度,引导改变,或强化心智,巩固情感。同时,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效应,让这种观点互动达到沁人心脾而融入心灵。

“软传播”在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软传播,倡导从员工的立场位置出发,以渗透式、互动式和分享式的视角入手,注重挖掘企业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感,以非硬性、非强制、非知觉的方式潜入员工和公众的头脑,进而长久占据人们的心智和心位。企业文化的软传播策略,我们经过多次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深的道理浅显化。

  企业理念一定不是讲让老百姓听不懂的高深的道理。高深的道理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清,让普通员也能够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样做。白居易写诗,写完以后总会读给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听,如果她听不懂,就会撕掉重写。企业文化也当如此。企业管理有很多的模式,但最好的模式是让人最好理解、最易执行的模式,而不是用长篇大套的管理学论著来照搬照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例如,一个企业在其管理理念中强调要“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用了如下的话做了浅显的解释:“下级出现错误,上级承担责任;上级可越级检查,不准越级指挥;下级可越级沟通,不准越级请示;上级关心卜级,下级服从上级:上级考评下级,下级评议上级。”

抽象的理沦通俗化。

  理论可以很抽象,但是抽象的理论在推广的过程中,在和员工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俗化,这样员工才能够理解,能够接受。为什么《百家讲坛》是好节目,就是因为把专家做学问的节目最后转变定位:让初中程度的人都听得懂。就这一句话这个节目就火了,把高深的《四书五经》从高阁上拿下来,这就是曾仕强、于丹、易中天们做的事情。企业文化的咨询师应该是咨询界的曾仕强、于丹、易中天,一定要把抽象的东西通俗化,让普通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而不应把通俗的东西抽象化,浅显的东西高深化。其实企业文化大可不必板起面孔装严肃,要走进人群中,走进普通的员工中间,和他们说一说家常话,说一说居家过日子的道理,经营企业不就像经营一个家庭吗?例如.有的企业把企业精神界定为“节俭”,就做了这样的阐述:“节俭的老板不是小气,小气的老板未必不好。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节俭不是小气。小气和小器不一样。小气是和集体利益有关,而小器是跟个人肚量和视野有关的。”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删繁就简三秋树”,简单即美。简单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境界。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的做,简单的话重复的说。再复杂的问题,总有简单的办法解决,再复杂的理论,也总有简单的方式能够说明。只有简单的东西才是最不简单的东西,因为简单的东西需要我们复杂的思考,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到简单的东西。简化才能深化。有家山东的企业,员工上万人,把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只归纳为五个字“真良敬检让”。——儒家文化源自山东,讲的是温良恭俭让,这是齐鲁文化的主要特点。他们进行了辩证修改,“温”改成“真”,“恭”改成“敬”,“俭”改成“检”。真是真实、真诚,良是善良、和善,敬是敬己、敬人,检是自省、自检,让是谦让、宽容。五个字,很简单,内涵表达得很清晰。

内涵的阐述哲理化。

  哲理是有力量的,企业理念怎么能够对企业具有指导意义?没有哲理,说得不到位不深刻,肯定起不到指导作用。比如有的企业在对“俭”的解释上,解释了两句话,“该省的一分不花,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花钱是“俭”吗?不是俭,不花钱只是吝啬。真正的“俭”是该花的钱即使一千万、两千万我也要投,因为这是刀刃上的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花,这叫“省钱省到牙缝里,用钱用到刀刃上”。所以说内涵一定是有哲理的阐释,给人一种哲理的冲击,智慧的启迪。

理念的诠释故事化。

  故事是理念最好的载体。我们每个人郁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在孩提时代,“狼来了”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为人要诚实:“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培养了礼让的美德。企业理念也往往需要用故事的方式加以诊释。“张瑞敏砸冰箱”这个故事讲了20多年,黑头发都讲成白头发了,但是海尔人还是天天在讲。中国有3个企业家去了哈佛商学院做演讲,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张瑞敏去过,而不知道柳传志和马云也去过。那是因为海尔的故事讲得好。很多企业把发生在企业里面的真实的、能够体现企业理念的故事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故事集”用以引导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语言的表达形象化。

  形象的语言更容易被人们乐于接受。曾经有人总结过一些企业里存在着“三等人”:上班等下班,月初等月末,年轻等退休——上班就想着赶紧下班,根本就不想干什么事;月初等月末,是等月末发工钱:年轻等退休,就在这儿混,总之就是一句话:混吃等死。用这样形象的语言能让员工记忆深刻,时常检点自己的行为。

枯燥的文字图形化。

  现在己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干扰,太多的杂音包围在我们的周围,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去细品慢咽。所以,理念的表达最好能和图形结合起来——能用图画的就不用表格,能用表格的就不用文字。能用一个字的不用十个字。因为大家看图能够一目了然,看表可以省略很多过渡,到最后实在没办法,才看文字。

形象的表现生动化。

  用生动、具像的方式表达企业文化,能够强化理念的传播效果,让员工看得见、记得住、想得通、用得好。企业把企业理念、信条与环境做了很好的结合,不再只是简单的印些横幅、标语挂上墙去,而是把理念做成引人注目、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看板、漫画、日历,挂在走廊、电梯,甚至是洗手间里,使员工可见可感,不断强化文化的正能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